前些天写的读书心得,写在日记里,今天打出来,与大家分享——
2008年4月24日星期四 阴转晴
一早起来没有搞复习,而是又看了遍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底和这本书有缘分,在郑州读书的时候,自己是在一家书店看到的,一口气看完后爱不释手。后来想买下来,但已告之卖完。前两天买考研书,在旧书摊上一眼看到了它,激动极了!
“这本书多少钱?”
“三块”老板看都没再看一眼,回答我。
我暗喜。心里还有余悸“到底老板不识货。”
今早翻看一遍,又沉浸在作者的故事中。在我看过的书中,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的性格和我比较相向。包括她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事业,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次看,不再像两年前只看故事情节了,开始对作者本身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下是我的心得:
1.看人准。
周励看人很准,这点真让人佩服。这也是她日后能在美国曼哈顿站住脚的一个重要方面。她能把身边人的性格,特点分析的十分到位。对任何人她都能通过举证,事例,给出理性深刻的分析。能读懂人,真的很难得!这点是我无法具备的。到今天为止,自己很少花点心思思考周围的人,今后自己是否也能碰到一个人,尝试进行分析呢?找到他的特点,真正对别人的情况自己能知道多少呢?理性些,对于做事业很重要。
2.她的出身。
父母以上三代是地道的山东农民。她的爷爷注重对他父亲的教育,使她父亲识字读书,对当时动乱的中国能有预见性地选择参加新四军。而她外公是以秀才,她的母亲得以读书。她父母两个结婚的时候,曾是村子里认为最“读书人”的婚礼。新四军进上海后,她父亲被特派弄到秘密资料,生为一部门处长。他们家仍然是淳朴的农家生活作风。日子过得非常节省,辛苦抚养他们兄妹五个孩子。她上的是政府机关幼儿园,最底级别是处长级别才能进的。在那个环境里,这些小朋友比谁的爸爸见过毛主席,谁的爸爸和苏联元首握过手,谁的爸爸有自己的专门飞机...这样的争论老师都站一边苦笑。幼儿园老师对她最不好,原因她父亲级别底,又是外乡人,她穿的小衣服都是姐姐穿旧的,小朋友喊她“土老帽”。有一件事改变了她,她喜欢唱歌,有一天一个外国元首过来,大家排练节目。谁了没有考虑到她。她就自告奋勇举起小手告诉老师说要唱歌。她的话立即引来周围小贵族们的嘲笑。老师也对她摇头。后来她一再坚持下,才勉强同意。
若干年后,作者回忆这么一幕,还深情地回忆她回家告诉妈妈要去唱歌,她母亲拉着她的小手,到她家旁边的大百货商店花15元钱买了双小皮鞋,她第一次穿起小皮鞋,快活地又唱啊跳啊,元首还亲吻了她。这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她,使她成长过程的转折点。
3.思想上的引路人。
17岁遇上复旦高才生裴阳,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件事情,他们之间长达八年的通信。这个比她长四岁,被保送进复旦,才华横溢,后来差点当上复旦校长的男孩子,深刻地影响着她。在她对知识渴求的年龄,正是裴阳的帮助,给她打开了一扇对未来无比憧憬的大门。他是她的良师益友,也是她少女时代深爱的人。
4.喜欢读书。
到北大荒后,她没有停止读书。她有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对书的渴求。北大荒老乡接他们那批上海来的知青时,别的知青的行礼很轻,一个人都拿得完。唯独她的要两个人抬还没弄完。她带了整整三大箱子书!
由于喜欢读书,在她的父母遭受批判,社会动乱的当儿,她开始整本整本看她父亲书架上的党史知识。她为这种自由的阅读花了一年时间。一年后不知哪来的勇气,17岁的她写了一篇文章批判把整个国家陷入动乱的那场浩劫,投给了香港文汇报。文汇报反给学校后,她遭到猛烈批判,这是她离开上海去北大荒的主要原因。
在北大荒,每天劳动完,别人休息了,她还点着蜡烛看书到凌晨一两点。她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这点区别,才造成日后她与别的知青截然不同的命运。
5.敢爱敢恨,性格倔强刚强。
有一次因为他的那个因写文章受批判的政治包袱,她只身从北大荒逃票到上海。在她的书中,她生动地描写了躲在厕所的逃票经历。还从窗户跳出车外。对于她认准的事,她会执著到底。这在她小时候坚持唱歌都表现出来了。初到北大荒,她给裴阳写信,头一封裴阳没有回复,她愣是坚持写了三封。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吧?
打动她的男孩子,永远是气质与才华。对待爱情,她倔强地认为,如果爱中没有崇拜成分,爱是不精彩的。
出国前,为了找担保人,也为了能够出国,她硬是在上海宾馆找老外做担保。她的诚恳终于打动了一对外国夫妇。得以成功到美国。
6.始终有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和深厚的浪漫情怀。
她三十岁学钢琴,经过艰难的联系终于能弹出一首首漂亮的曲子。
在北大荒放猪的时候,在那么极端的环境下,她还一边唱歌,一边背诗,《全宋词》她全会背。凭着这种精神,上天凭什么对她再加吝惜呢?
当她的担保人看到她要自费到美国,又没有奖学金时,怀疑地问她“出国后怎么生存”。
她用用于说"Independant myself"。85出去后,她就是拿着30元人民币,没问家要一分钱,只身到美。
她对音乐有很深的理解,对很多文学作品都能背诵,唱歌是她一直的爱好。这些特长都在不同的阶段帮助过她。
还有就是这本书中提到其他人的挫折。作为从北大荒奋斗到美国曼哈顿的成功女性,她无疑是很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引证了那句话——“自由的精髓在于每个人都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书里其他人的不幸,也带给了许多思考——
1.为什么刚开始她疯狂爱着的两个男孩子会离她而去,最后这两个有才华的男孩子后来的发展都不如意,甚至举步危艰,始终不如意?
首先,那个准备接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裴阳,就仅仅因为政治上站错队,就削职为民,默默打扫图书馆吗?他在高中就能整篇背诵屈原《离骚》,许多东西看过就能背诵,这么有才华有报复的人,为什么他的才华带给他的是无尽的痛苦?他的婚姻失败,两个人吵架把电视机都能仍出窗外,留给泪眼的幼女呆呆看这这出“暴力剧场”。他的事业受困,为什么他没选择离开复旦,凭着他的才华?后来与作者同在黄山的时候,那一天晚上差点没有自杀?这种孔乙己的殉道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剧?整天醉酒,喝得都住了医院,知识分子一旦发展受困,就只能这么吗?
再讲于廉,这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第一界高考恢复后他考上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他的妻子是当时哈尔傧歌剧院院长的女儿,后来他们一个去香港,一个在北京,一南一北,数年后“友好”分手,他们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若真,为什么距离就可以失去?若假,当初他们为什么还爱的那么深沉?后来他去日本,办画展很不顺利,为什么他的才华给他带来的是贫困和屈辱?
这两个作者深爱的人,才华没有让他们各自幸福美满。由此可见,对男人来说,才华并不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
3.再谈作者的一个朋友,她在报社工作,做报社编辑。34岁未结婚,后来查出乳腺癌,过早离世。在她去世前她竟没谈过恋爱,听起来似乎很令人吃惊。她一直希望做个母亲,有个家庭,这是许多女孩子都很自然得到的,为什么她没有得到(如果有个爱她的男人,美满的家庭,她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
她不漂亮?她没修养?事实上她具备让每一个男人心动的条件。
她一生很短暂,在她当知青下放北大荒的时候,被一个无耻的男人强暴,之后她一直走不出这段阴影。生活永远这样血淋淋告诉女孩子们请自重。但更多的,如果这种悲剧发生,她就该死吗?
另一个漂亮的女知青,和另一个粗陋,已成过家的女人生活一起,成了同性恋。后来有了家庭,不能生育,遭婆家打骂,训斥说漂亮的花瓶,后来收养进了精神病院。看这样的凄惨故事,心都发痛!压抑的男人女人,什么时候能真正获取尘世间的幸福?
由此可见:美貌,修养,也不是一个女孩子获取幸福的条件,包括周励自己,离婚,有个女儿。如果她也妥协,他还能日后幸福吗?
周励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当她住在美国富人区里,有自己的大公司,丈夫是德国籍数学博士,家后面就是中央公园.....从贫瘠,几乎没有希望的北大荒,到这种物质丰富的曼哈顿,这种天壤之别,能带给她多少感叹!如果不是一次次奋斗,一次次不向命运妥协,经历这么多脱胎换骨的镇痛,然后义无返顾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横跨差距,扭转命运的力量到底来自那里?
或许,倔强着去奋斗,是这本书的主旨,也是每个年轻人要去实践的---自由的精髓在于每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