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苏东坡传>,翻来覆去,就是那几页,这根本不是我的看书风格,我一向看书"一目十行",往往先睹为快,一股脑的读完.
看上两页还吸引不了我的书,那就是不对路的.与我身不亲的.
这本<苏东坡传>原是报了很大期望的,记得刚刚拿到书的时候,看了装桢和内页附上的书法赤壁赋,犹感慨"东坡文气扑面而来",可昨晚前翻后翻,就是找不到任何感觉,读不下去,这样的文字与书风哪里有东坡文气的影子,不说东坡文气,即使那么一点韵味也都是没有的.林语堂应该是喜欢也了解一些苏东坡的,可这样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一个中国文学家,书法家的书,针对性是不一样的,和我读此传的初衷也是不同的,写这样一个大文豪,一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乞丐老儿"的可爱老人,文化,文字内涵,人生的历练和修养的要求是非同一般的.
原文没看,也是拿到本书才知道,林语堂是用英文写成的本书(甚至看序里说有些引文因为在国外无法找到原出处,是英文译过来的,OMG!),我自己买到的是一个叫张振玉的人(无丝毫了解,不能妄自评价)翻译的版本,这就是了,读翻译书,常有此问题,往往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几乎很难达到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特别是这类需要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书,除非是贯通中西,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翻译大家的译作.因为翻译,有时候真的是一种再创作.而中国诗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和韵味恐怕不是那二十六个字母的随意变化可以轻易传达出来的.
姑且放下这本书.要了解苏东坡,还是到他的诗词,书法,轶事里去吧!
周励的这本自传性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本书,第一次读到应该是在大学时候了.记得当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书中的诗情洋溢.那首亨利·朗费罗的"少年的愿望好似风的愿望,青春的心思是多么,多么绵长"(后来专门找到此诗Youth,可即使原诗,也没有书里引用的那种优美的翻译给我带的美好感觉),还有白朗宁夫人的<我的棕榈树>,我都有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以后还有专门找来英文的原诗.
也还记得书里提到的屠格涅夫《罗亭》时说:“在檞树上——檞树是一种坚强的树木——只是在新叶开始萌发的时候,旧叶才会脱落的。”
昨晚再一次看十年后作者再版的这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多了十年感怀和一些插图照片.几乎是一口气又重新翻了一遍整本书.本打算十点前就休息的自己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凌晨才意犹未尽的睡下.真是一个激情洋溢的不一般的女人,倔强,不服输,追求激情,理想,梦想,文化,美好!翻完这本让人荡气回肠的"旧"书,自己禁不住在心底再次感叹!
几年前,自己也许从书里看到的更多是她的恋爱和洋溢的柔美诗情,现在重读此书,更看了一个独立,倔强,不服输的女人对激情,理想,梦想追求!激情洋溢而有诗情洋溢!
附:
亨利·朗费罗的诗:
我常常想起那美丽的小城
它就坐落在海岸;
我常常幻想走进古老的小城,
于是旧日的友谊和青春的恋情,
带着安息的乐音流淌在我的小道上,
像是鸽子回旋在寂静里,
那甜蜜的古老歌辞起伏低唱:
“少年的愿望好似风的愿望,
啊,青春的心思是多么、多么绵长。”
家乡森林幽静、新鲜,美丽宽广,
我的心怀着一种
近似痛楚的快乐重又飞回到森林旁,
当我萦绕于那往日的梦迹,
我又找回了失去的青春。
那奇异而美丽的歌,
在树林里发出回响:
“少年的愿望好似风的愿望,
啊,青春的心思是多么、多么绵长。”
白朗宁夫人的诗《我的棕榈树》: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你,
绕着你而抽芽,
像蔓藤卷缠着树木
遍生硕大的叶瓣……
可是我的棕榈树呀,
你该明白
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更亲
更宝贵的你!
我宁可你显现你自己的存在,
像一株坚强的棕榈
沙沙地摇撼枝干
在你的阴影里呼吸着
清新的空气
洋溢着深深的喜悦
我再不想你
我是那么地贴近你
——我的棕榈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