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与生命的顽强斗争
作者:桃子依然


??一.纵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在19世纪80年代,出国之风盛行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第一次向世界这个未知的领域敞开了自己的胸怀。尤其是留美之风,几乎统领了整个时代的潮流。一大批满怀报复,希望得到成功而又怀抱着强烈好奇心的知识分子大胆地走了出去,开眼界,闯世界,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留学、创业之路。这其中就有一位同样渴望成功的女性:周励。她心怀热情地为追求梦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飞跃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将自己在那里的生活学习以及在国内所经历的艰难坎坷鲜活地铺设到了纸上。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这本书将感性的情感、思维,与理性的剖析、视点相结合。讲述的是令每一位有理想的青年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它以平凡但不失优雅,平淡但不失激情的笔触,全面地反映了在大学读研期间,风雨喜愁走过的里程和一件件真情往事。真正达到了以文叙事,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阅读这本书,似乎它永远在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是位慈爱的母亲,在床头抚慰着自己的孩子,在月下娓娓道来动听的故事;一会儿又是位童年的挚友,将童年的秘密轻声向你倾诉。但它唯一不变的是,永远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将故事活灵活现地赤裸裸地展现给你,留下了一串串意味深长的回忆……
全书自始至终融会贯通着一种赤诚的爱国情谊。周励虽然作为赤子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但心中却热烈燃烧着爱国思家的火焰:它如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爱国精神铭刻在心,也如中华民族的生命之光生生不息。
这似乎是个美丽的童话:一位美丽的公主小时流落人间,遭遇痛苦挫折,最终,通过朋友们的热心相助和自己对梦的坚定意念,达到了自己所寻求的目标,并与自己的白马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完美的一幕却如实上演在上海、北大荒、纽约,这三座风格迥异,却又不失传奇色彩的城市里。幸福的结局以及完美的故事情节,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漾起层层涟漪。作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位能在困境中发现自我的女青年追梦的史实。她以时而热烈振奋,时而温馨罩人的笔调同扣人心弦的环境作为陪衬,烘托出近乎完美、动人的画面。似真似幻的情节设置更给读者强烈的感官上的艺术冲击。读后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是什么坚定了周励奋起的信念?又是什么锻炼了她钢铁般的性格?还是让我们从翻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第一刻说起。

二.在困境中发现自己
当从我家书架上发现这本被尘土“粉饰”了的书时,它的外貌着实令人惊奇。破旧的报纸包裹着一个瘦小的躯体,没有其它书的争奇斗艳,倒是显得颇为安静。我轻轻地拨开报纸,一个清秀的封面裸露了出来。当然,它的名字很吸引我:《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知道自己正走进一个尘封的记忆。扫视几行字,便深深落入作者设置的陷阱,它的思想像藤蔓般爬满我的心田,曲折的故事情节令我醉醉沉沉。它如雪中送炭,在我最干渴时送来一杯甘甜的泉水;在我最寂寞时陪我游戏。我抹去它身上的尘土,让封闭以久的心灵重拾温馨,翻开书页,面对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
1950年11月25日,周励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瘠的农村家庭。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血液中继承着母亲的秉性与对诗词的爱好,以及一种刚烈不屈的性格。由于家庭出身的缘故,她就读的机关幼儿园里的小伙伴们经常欺负她。
“在这做森严豪华的贵族幼儿园中,我自幼就感到自己像孤儿院的孤儿,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丑小鸭。孤独凄凉的感觉浸透了我的心。”
这是一段童年幼小心灵的努力挣扎的画面,我清楚地看到,在这个人来人往,车楼“繁华”的城市,一颗孩童的稚嫩心灵却无依无靠,处处漂泊,四海为家。它在清晰地滴血。社会过早的让一个孩子看到了它阴暗的一面,甚至老师在点名的过程中,还将其父母有名有势的社会地位挂在嘴上!学校这个如此神圣的地方如今也充斥着彼此厮杀,勾心斗角的灰暗,这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不幸,乃至整个社会的隐患。可想而知,它对孩童从未玷污过的纯洁的心灵伤害有多么大!
直到一次全校的文艺会演,她死缠硬磨终于在这片贵族子弟的领土上争取到了一席之地。她朗诵了一首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童稚的声音以及陶醉的表情使每个人都感动至深。台下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她争取来的机遇成为了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她的命运逐渐改变了!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周励刚满十五岁,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她的父母相继被捕,只留下他们姊妹六个共度难关。那确实是段困难的时期,在这期间,周励更是阅读了许多与历史有关的理论书籍,从《联共(布)党史》到《法国大革命史》,她无不涉猎,渐渐的,她斟酌、酝酿早已沉积在心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终于,在做了无数笔记,研读了大量的历史、政治书籍之后,强烈的情感毫无阻挡地喷薄而出,在它心中掀起了巨大狂澜。奋笔急书写了《一封信》,呼吁结束这场把人类推向毁灭边缘的运动。但出乎意料的是,无形中,批斗的大字报上又多了一个“周励”?的名字。这使她感到了无限苦痛,面对她的是去北大荒劳作,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令她童年还未愈合的伤口再次经历巨大的创伤。
在落魄中,她偶遇一位与她志趣相投的复旦才子裴阳,他帮她理解了对于《一封信》创作时的莽撞,同她分析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魂灵。裴阳的巨大艺术魅影深深留在周励心中,使她重新振作起来。自然,也多了分牵挂,多了分思恋。
“爱情,一种真正的爱情,伴随着仰慕、敬畏和眷恋,已经开始照亮我的人生。它像大江奔流,奇峰突起,它是海涛汹涌,一泻汪洋,如泛滥的春水一样,融汇着丰富、强烈的生命。”
这就是17岁少女心中骚动的青春情愫,她是个渴望完美的女孩,事事都要做的尽善尽美,符合人意,她还是个爱幻想的女孩,梦想着有一天获得真正的幸福,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她曾激情地为裴阳写下白朗宁夫人的一首诗《我得棕榈树》,委婉地敞开心扉,倾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怀。她“像天使一样渴望着爱,渴望着在赤裸裸的蓝天与赤裸裸的绿野飞翔”。
但那只是排斥北大荒年年如一日重复生活的精神慰藉,是生活的思想依托。当然,它不可能永久地成为生活主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期盼相逢的周励热情洋溢地去见她心目中圣洁的裴阳时,站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位已婚男人,身旁是他的小女儿!这是她永久无法释怀的一幕。在伤心之际,她将全身心投入到了创作中。少女已不再是女孩,而她心目中的感情也随时光飞逝,消磨、遗忘在生命中不起眼的地方。偶然发觉这少年时期的心香一瓣,散发着它特有的清香,摇曳在性灵中最柔弱的角落,是年少轻狂的青春追忆,鉴证着成长。
北大荒苦难的生活磨练了周励女强人般的个性,更为她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过往,是生命中的绊脚石,却是将来的垫脚石。生命之光亦在延续,只不过历经了每一步背后的故事,已多了分冰炎风尘的老成。
终于,在1985年,面对梦想与崭新的前程,周励选择了出国留学。就这样,她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发表的英文译著作品,成功被纽约洲立大学宾汉姆顿学院文学系录取。这是一个令无数菁菁学子魂牵梦绕的诱人事实,周励载着憧憬踏上了通向美国的留学旅程。面对人文的差异,她默默承担着一切。业余时间,还谋了个洗盘子的职务,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在同学们对她热情的帮助下,她优异地完成了学校的任务,同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就在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她也决不会忘记自己的理想。经历了一番番波折岁月,使得她处事更加稳健,更加老练,以至于最终在纽约——这坐美国的文化艺术中心立足。之后,周励便以一笔价值五千万美金的交易,成为美国人人羡慕、赞美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当她真正站在美国的商界之峰时,已不再是那个略带稚气,初到美国的女青年,而在这几年中,历经的沧桑苦雨早已化作经验深深地铭在心中。如今,她真正成长为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 “我之所以比那些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白人同龄女子幸运,不仅是因为我一生都在奋斗,总是在设法改变命运,而且是由于我自记事起,受到的一连串的磨难中养成的一种倔强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意志,使她以自信心与行为科学相结合。这才是事业成功,人生快乐的基础。

一部好的作品,是熔感人的情节,深入的情感,高层的艺术价值,以及鲜明的人物个性于一炉。集清晰的思路,理性的视点,活跃的人物心理,与完美的整体构造于一身。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便是优秀作品当中的典范。
??????????????????????? 三.作品的思想延伸
鲁迅说过:“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也一定可以达到所向的目标”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如实概括了当今社会有理想的青年人的成功准则。这是一种与奋斗心领神会的默契。它是只讲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徒劳所不及的。
周励这奋斗的一生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可是从她出生——在上海的贫瘠家庭,到文革期间被扁到北大荒劳作,后来自费申请美国大学,独自一人飘洋过海,还承受着种种压力,这是个多么艰苦的里程!犹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中途默默承受着的歧视与自强,痛苦与抗争,都是为了未来,这片未知的神秘领土。在这段旅程中,她甚至想到了以死来解决自己的一生,但事实并没有那么残忍,竟然出乎意料的咬了咬牙,抹了几把泪就挺过来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掌船的舵手,如果深知“不幸是最完美的一堂课”,那么你就是在驶向理想中的伊甸园。
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之后,各种版本的印刷品已经印出了五十万册,这在当时的市场,是个惊人得数目。当然,它也理所应当地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宝座,许多年青人以它作为自己的风向标,励志铭,走上了出国留学之路。无疑,这本书掀起了一阵留美狂潮。自然也多了些“Chinese-Americans”要做第二个周励,这批年轻人固然看到了美好的结果与其幸福生活,但他们是否真正思考过,盲目地出国会为他们带来什么?他们真的是有备而去的吗?
可以说,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思想境界,仅仅停滞在文字表面,便被种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冲昏了头脑,看似励志的行动其实是盲目的尾随。不能否认,读过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有站起来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实际上冷静下来思考,《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支撑全文的思想高度并不只停留在出国留学,获得幸福这一简单的层面。“音乐与书的幻想在我的一生一直伴随着我。”正是这样的信念,使周励一刻刻,一步步耐心地走下去。它在潜移默化地敬告青年人:为自己的梦想背水一战,跌倒了没有关系,抬抬脚尖依然能摸到天空!
作品的艺术价值渗透在文中字里行间,小说的结果只是对全文的陪衬,精魂却蕴藏在其过程中。


当今留美作家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在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当中有许多都成了国内的畅销书,其中一部分还被拍成电视剧。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张翎的《上海小姐》,卫慧的《我的禅》等,出版后,各种评论纷纭而至,这些作品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被读者们所熟识,追捧,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特别是类似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类的作品已不再是单一的纯文学,它还包含着传记的浓厚色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最真实的感受如实呈现,写下一篇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名作,并深远地影响了当代人文、艺术的发展。
发表时间:2005-2-20 23:54:30?

 


http://www.fangcao.com.cn/BBS/board/bbs62/fileid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