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06月13日15:51:47
5月28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召开,6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及海外的作家与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状况如何?它的历史怎样?前景如何?海外文学既与我们血肉相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国内的朋友对它还相对陌生,我们借此机会采访了一些学者和来自海外的作家代表,在他们的笔谈与访谈中,让我们对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历史
饶芃子(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
中国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果从1982年6月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台港文学研讨会”算起,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20年来,大陆和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学者,已有过多次的交流,在大陆本土召开过十一届学术年会和国际研讨会,每次会议,都有新的论题提出,每次会议之后,都有新的成果问世,不断地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从研讨会的内容看,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态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考、追问。在大陆学术界、文学界,海外华文文学这个领域已经有四个专门的刊物:《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华文文学》(广东汕头大学主办)、《世界华文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主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此外,《中国比较文学》等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还不定期开设这方面的专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月刊也经常复印有关论文。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了相当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在70年代末,首先关注台港文学并在内地倡导此项研究的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学者。1979年,广州《花城》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曾敏之先生的《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这是大陆第一篇介绍并倡导关注本土以外汉语文学的文章。80年代初,介绍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章日渐增多,但主要的关注点是台湾、香港文学。1986年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三届研讨会,由于海外前来参加的华人作家、学者较多,所以把会议的名称更改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这一更名说明:①大家研究的关注点已从台港扩展到海外各国;②大家已认识到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
1993年在庐山举行的第六届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有感于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正在加温,华文文学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经过充分酝酿,发起并成立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选举曾敏之先生为“筹委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筹委会”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在大陆学界出现,即: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
现在,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有了许多成果,从20年来发表和出版的许多论文和著作看,大体可分为六类:一是作家论、作品论;二是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概论;三是各种专著、专论(含文体论、文学思潮、流派论等);四是各种论文集,其中有代表性的历届学术年会和国际研讨会的十本论文集;五是各种文学史(含国别、地区华文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六是各种辞书。从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看,大陆学者对台湾、香港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多。80年代中期以后,美华文学、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欧华文学先后进入研究者的视阈,也有不少成果问世。90年代末,在澳门回归前后,关于澳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也相当多。近四五年,澳大利亚华文作家作品也为研究者所注意,已有专著出版,报刊上也发表过一些有关评论和论文。长)
大型购物中心里面的小书店
黄维(木+梁)(香港新亚洲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
香港在回归祖国前后,文学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文学是“小众”的事。文学界一向波澜不惊,没有什么引起大争论的作品或者现象。中年老年作家有很多仍然写作不绝。王良和颜纯钩诗文、小说都写,黄国彬用心翻译但丁的《神曲》,曾敏之出版他的《人文纪事》,刘以鬯整理他数十年来的作品。新进青年作家如谢晓虹写她的带先锋意味的小说。较为应该提一笔的是,蔡敦祺去年凭其长篇小说《林则徐》获得内地的“五一工程奖”。也应一提的是,这一两年文学杂志数目不少(当然销路一般不畅),《香江文坛》主编港闻说这是个“小阳春”的现象,而该刊是最新的一本文学杂志。
香港政府仍然支持文艺活动,每年拨款以亿元计。香港教育署推荐给学校采用的古今作品中,香港作家的文章占了十分之一,约六十篇。这大概是本港和内地学者的香港文学研究提高了香港文学的地位,有以致之。香港政府“艺发局”“悬赏”港币三百万元,请人编写香港文学史,而赏金至今悬而未发。
有几个不利因素,影响了香港文学。一是香港社会和很多其他社会一样,重理轻文。香港大学最近重金礼聘世界级科学家担任校长,根本不考虑人文科学者。这是一个例子。二是这时代乃图像挂帅的时代,文字退居次等地位。在图像喧腾———可说是“图腾”吧———的社会,高雅文学怎不愈来愈小众化?三是重英轻中,崇洋之风并不因回归而减少。学术界唯哈佛是尚,哈佛教授HowardGardner的七种智能说莫名其妙地变成教育理论的金科玉律。文字拙劣不通的哈佛教授成为争相礼聘的杰出访问学者。这些都太过分了。
上述的不利因素,使人不能无忧。不过,香港文学仍然存在。可能有发展,但仍然是小众化的东西。人类不能没有文学。香港有众多大型豪华的购物中心。在这类大楼中,中外美食、时新服装、影视电脑等等物品的店铺成百上千,里面也有一两间小书店。香港文学之于整个香港社会,就像这一两间书店之于大型豪华购物中心。
北美华文文学与我们的“五部长篇”
冰凌(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共同主席)
北美的华文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家群体分为四部分:世界华文文学北美作家分会以台湾作家为主;美华文艺协会;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还有就是网络作家。另外一部分则是以汤婷婷为代表的以英文创作的华人作家。
北美的中文报社也很多,而且以副刊为主,它们实际上为华文创作提供了阵地。
北美华人作家的文学成就很高,如严歌苓。我自己也在沉积几年以后,开始了创作,现在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异域文学下的华人生活状态。而目前的作品则多反映素质教育和留学生活,较活跃的作家除了严歌苓之外,还有陈屹、周励、张宁、北岛、严力、张惠媛、杨皓、穆京虹、董鼎山、赵浩生、王鼎钧、陈楚年等。
我现在主要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
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于1996年11月创建,它明确提出三项宗旨:一、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二、促进中美两国在文学领域的实质性交流;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五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交流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8年5月,我和著名实业家沈世光、凌文壁夫妇在美国康州建立了海外第一家“中国作家之家”,专门接待中国作家来访交流。
1997年10月,开展中国作家向美国的哈佛、耶鲁、哥伦比亚三所著名大学签名赠书,与中国作家协会编译中心的设想不谋而合,于是由中国作家协会编译中心和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联合开展这项大型签名赠书活动,历时一年多时间,共收到海内外共400多位中国作家2200多册的签名赠书。
1998年,组织举办了“跨世纪的中国著名作家”宣传专栏,在海外的主要报刊上宣传介绍中国著名作家。同时将一批中国作家的经典著作推荐给美国的汉学家出版商,进入美国的英文领域。
1999年,组织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再一次与中国作家协会编译中心联合开设《中国著名作家》、《中国文坛风景》英特网页,并于2000年1月1日在美国波士顿正式启动上网。
1998年,我们筹备组织向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提名中国作家参加评选工作,2000年1月28日,正式向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发出第一封提名中国作家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信和一百多位名人的支持提名签名信。同时,在纽约正式成立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冰凌和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王海龙担任提名委员会的共同主席。
这五项工程活动被戏称为“五部长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的澳大利亚华文文学
冰夫(澳大利亚悉尼华文作家协会顾问)
澳洲的华文创作非常活跃。澳大利亚的华人报纸非常多,如《星岛日报》、《澳洲星报》、《澳洲日报》、《自立快报》,这些中文报纸的副刊为华文创作提供了发表的机会。光是去年,澳洲的华文作品就出了八本书。
澳洲有两个作家协会:澳大利亚星洲华人作家协会,澳洲悉尼华文作家协会。两个协会在文学主张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澳大利亚的女性作家很活跃,最近九位女性作家出了一本书:《她们没有爱情》。
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澳洲酒井园诗社。它由澳洲诗歌界冰夫,西彤,雪阳,陈积民等诗友们在悉尼发起成立“酒井园诗社”(BarwellGardenPoet'sUnion),以繁荣澳洲华文诗歌的创作,推动华文诗歌的国际交流和丰富诗友们的创作生活,“酒井园诗社”成立庆典于2000年11月26日在独家村隆重举行。各界嘉宾与诗友们二十余人出席了庆典座谈会。著名诗人西彤和冰夫出任诗社正副社长,雪阳任副社长兼秘书长,华文作协会长著名诗人黄雍廉先生和下届世界诗人大会执行主席RobynIanssen(R杨舜)女士任诗社顾问。
“酒井园诗社”编辑出版了同仁杂志《酒井园》季刊及编辑双语年选,由雪阳主编。《酒井园》季刊将同时出版网络版,在“海外华人网”(http://www.hichinese.net)发行,由诗人天外负责。到目前已出版了五期季刊和一本2001年年选。
“酒井园诗社”是非政治性,非宗教性,非赢利性的文化团体。其创社同仁为司马辕,陈积民,王云梅,塞禹,舒欣,黄雍廉,璇子,西彤,西贝,巫狄,冰夫,李富祺,李凤宇,李普,天外,罗宁,罗文俊,洪如冰,方浪舟,徐永年,R杨舜,雪阳。
风格独特的马华文学
戴小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在马来西亚,华人是第二大种族,是华文教育最完整的海外国家。近年来,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许多文学大奖就有马来西亚的华人获得。《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等报纸也在推动着华人文学创作。《星洲日报》的“花踪”文学奖,影响力很大,它几乎包括了各种文学门类,也包括了儿童文学奖和世界文学奖。它想把自己变成世界华文的“诺贝尔文学奖”,所以,马来西亚的华文创作活动特别活跃。而且出版也十分蓬勃。我对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的未来持十分乐观的态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马来西亚的非华人士开始学华文,它也会促进非华人来参与创作华文作品。
另一方面,早期的马来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很紧。但是,现在的马来西亚的华文创作,总是结合了东西方文化,有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不再是中国大陆或台湾文学的影子。
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思考
林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会会长)
我很荣幸生活在欧洲,因为欧洲文化、艺术丰富而精湛,文化离不开现实社会的烙印,它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使我一方面细细去品味欧洲人引为骄傲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同时也在感受全球主义令各种文化残缺不全的趋向。由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渐渐转入本土文化受到其他文化影响和参与问题,如意大利、法国都在喊本国文化危机,少数民族的介入,好莱坞影片几乎占领了影视业,还有西方因强调民主带来过于个人化问题产生种种困惑和个人化带来了一大堆社会问题。他们在困惑中想找出路,就将视线朝向东方,希望在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里寻找到人的共性意识。东方方面,民间喜欢寻找西方生活方式,知识分子想到西方找真理。所以,东西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包袱,大传统的文化生命能不能经得起大变动。
怎样变动,吞食对方,取长补短,相结合?还是其它方式方法?欧华作家在这多元文化社会的大景观中除了起中西文化交流桥梁作用外,应该写出反映我们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不要停留在“挣扎求生”和“精神难民”状态。
我认为,尽管今天的人太个人化,失去悲剧意识,缺乏超越精神,对经济效益和名位的追求导致媚俗,失去品味、深度和价值。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执着地坚持和看重文学的品味和价值。我觉得好作家应该远离酸味,作家到底要做什么,要怎么走,发挥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长处,甚至化边缘作家短处为长处,要有大关怀、大视野、大悲悯精神,叩问灵魂的此岸和彼岸。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但我们有权利去成为大作家。
欧华文学历史不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来了一些留学生,住了一段日子就回国了,如巴金、徐志摩、老舍等,七八十年代有来自台湾的一些作家如赵淑侠、吕大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开始有了转机,随着世界性的移民潮出现,欧洲华人人数不但随之增加,素质也比较高,不少人在祖国已大学毕业,留学生也是一支新的力量,新的文学现象自然而生,然而,欧洲国家多语言复杂,彼此间没什么联络,也难以联络。
1991年,我们成立了“荷比卢华人写作协作”,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人,以文会友,交流国内信息,谈创作、流派、读书的体会,开了一次研讨会,后来人数越来越多。1998年大家建议办个小报,有个园地可以发表文章,有人说搞小报倒不如搞杂志,小报一看就丢了,杂志还可以留下来,但杂志开支大,怎么办?还好,由于荷兰侨界的支持(登广告),所以顺利出版了。
面临困境,任重道远
柯清淡(菲律宾华人作协副会长)
论到菲华文学的现实困境,它确是多方面的。首先,菲华文学的生父(中文)生母(华语),只是一个占菲国七千余万人口中1.5%的仅100多万华族人的语言文字,主流社会并不应用它,法律上不把它当为法定文字之一,华族中的年轻一代也渐多不懂它,其作用与功能便屡屡下降。失去中文华语的根据,华文文学将如何生存?另一致命伤的是,华侨教育在过去25年的菲化政令下衰退。已日益丧失了对菲华文坛提供写作人才的效能,除非有来自香港和大陆的新移民,菲华文坛上的中、青辈便早已消失了。从功利的观点来看,不懂中文华语,无碍于在主流社会谋生,而在菲华小社会里谋生,愈来愈不一定需要中文华语。中文华语既可马虎应付,建筑于其上的菲华文学怎不日渐式微?此外,愈来愈强势的西方文化及土著文化,对中华文化颇具“排他性”,而直接影响到华文文学的延续存在。
于是,处于富强西方的物质文明在菲律宾天马行空下,中文华语便在华人子弟渐多专攻英文教育的30年来渐呈式微,附生于其上的菲华文学便遭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断层危机。因此,我把菲华文学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去与中国之能成为富强的工、农业大国挂起钩来,因为这风水的轮流转,能使占全菲人口仅1.5%的华人,在现有的优越经济基础上,以中文华语为其优势去在菲国与中国的贸易中谋生及致富,而促使中华文化及语文在菲律宾复苏及发达,也必会受其所带动的菲华文学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一幅远景。
从处于困境的今日,支撑至这远景的具体实现的将来,其中间时段需菲华的文学及华文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努力于保持现有的命脉及成果,否则,菲华文学会发生断层而享不到未来的客观局面所能赐予的优势。所以,这便是咱们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
喻大翔(海南师范学院世界华文散文研究所所长、教授)
“世界华文文学”现在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至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找不到,这与全球性的华文文学研究热潮形成鲜明对照。计划式的学科目录与社会性的学术发展已造成许多内在矛盾和不可克服的尴尬,世界华文文学为一显例。世界华文文学有专门的研究队伍和学术组织;有学科性的大学课程;有专业文献、教科书与学术杂志;还有20年的研究历史与国际学术会议,却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中苦苦挣扎。除了学科自身的学理性建设,社会与国家的支持无疑极为重要。这内与外的双重努力何时能凝聚在一起,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就会有一个空前的发展。
本文相关网易社区的论坛: 『专题:中国文化与全球化』 『从"谭盾事件"看文艺批评该怎样"秀"』
【我要发表评论】 【将本文推荐给好友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