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 高海涛 房渊
以阅读丈量世界
——海外华文作家沧州论坛侧记
高海涛
为迎接第21个世界读书日,昨天来自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日本、捷克、泰国、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的13位华文作家,齐聚沧州市图书馆,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论坛。这些作家有两个共同震撼:一是沧州有这样一座世界一流的图书馆;一是沧州是《诗经》等中华经典的再生地。
上半场,由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戴小华主持,参加论坛的是德国高关中、日本华纯、捷克老木、西班牙张琴、匈牙利张执任和泰国梦凌。下半场,由国际新移民文学学会会长、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陈瑞琳主持,参与论坛的均是美国华文作家,他们分别是周励、薛海翔、施玮、王威和叶周。
高关中在屏幕上播放了9帧德国汉堡图书馆照片,建筑规模不如沧州图书馆;而华纯也提到,日本的图书馆与沧州差不多;深受震撼的薛海翔则认为,单从沧州的图书馆就看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缩影。
为书着迷是这些华文作家的共同特点。张琴曾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她说,正是这样的读书经历挽救了她,让她到西班牙后,采访了100名华人,写出了一本《地中海的梦》;梦凌光去年一年就读了643本书,为了买书一年7次回中国,这个蔡骏迷,不看他的小说就睡不着;写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周励,18岁从上海到北大荒,是带着两大箱书去的,边读书,边放猪,边记读书笔记,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即使后来到美国自费留学,也有源自读书笔记带来的力量。
爱读书,也精于读书。老木的经验是,读书既不要迷信西方大师,也不要迷信古代大师,能钻进去,也能跳出来,加上自己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复古与崇洋问题,让书为现实服务。
匈牙利是个小国,只有1000多万人口,面积相当于7个沧州。图书馆虽没有沧州好,却是一个文化大国,出过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领域小到圆珠笔头、火柴、苏打水,大到有声电影、变压器、核反应堆,更别说人们熟知的音乐、体育了。刚到匈牙利,张执任就开始探寻这样的小国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他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便问匈牙利人,为什么把有限的收入拿出大部分来买书,他们回答,习惯了;为什么泡温泉、晒太阳时,也带着书,他们回答,习惯了;为什么旅行包里放着大本的书,他们还是回答习惯了。于是,他发现了答案,匈牙利人爱读书、爱学习是习惯、是自然、是天性。
互动环节上,河北水电学院的一位学生问理科生如何读书时,高关中说,读书不能功利,读书要把握住一本书的精神,抓住重点。老木接着说,除了本学科,还要对新科技多了解,掌握的思维方式多了,通过交叉可以更好地提高本学科。
施玮指出中国阅读的一个缺憾。她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女人建构起来的民族文化。小时候,奶奶带着自己听昆曲,背唐诗;母亲讲《安徒生童话》,带自己读《牡丹亭》《红楼梦》。中国的女人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她们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自己却很少再读书了。其实,读书并不一定是要做成什么事,而是一种滋养。读书会找到许多知音,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你的面前,那么多高尚的灵魂与自己对话,身上就会释放出一种书香。中国这个诗的大国,断了诗,将如何诗意地栖居。
王威从没有想到要来沧州,来后就被这座宏伟的图书馆感动了。因为他的曾外祖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创人之一,是张之洞引荐的。当他在图书馆里看到张之洞馆,他感激自己来了一次沧州。他感慨曾经辉煌的沧州是怎样被忽略,淡出了历史视线的。然而,反过来,他来了,他们这些位海外作家来了,说明沧州开始与时代共振了。那些遍布在社区街道上的毛细血管一样的书吧便是明证。一个人的毛细血管发达了,身体能不强健?
这些海外华人作家,带来了书对他们人生的帮助,也带来了如今他们所在国度的读书生活。然而世界上的图书浩瀚如星辰,就算穷尽一个人的全部生命,也读不完。这就需要评论家,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判断经典。陈瑞琳说,之所以中华文明5000年绵绵不息,而且日益强大,正是因为它的博大胸怀,一直在汲取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她说,有一次回国,感冒了,友人给她煮了一碗“姜丝可乐”,美国的可口可乐,加上中国的生姜,这里面就有了两种文化的交融,但是在美国却从没有人想到煮可口可乐。
万物运行的规律称之为“道”,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谁能融合全球的文化,谁就能把握这个世界,这就是文化之道。
2017年4月20日《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