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励 Li Zhou
20世纪90年代初一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曾轰动中国,著名美籍文学评论家董鼎山称其“描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这本书也让人们认识了一位携40美元自费留学,继而走上成功创业之路的上海女人。这本书的深刻思想、斐然文笔以及主人翁艰苦奋斗的生命历程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成千上万读者。近1/4个世纪过去了,作者周励始终不忘初心,恪守信念、勇于追求,不断地探索着未知世界的精彩,探索着生命的无限可能。
当冰水瞬间覆盖头顶之时,她感到浑身就像被冰渣包围箍压,疼痛刺骨。在北冰洋零下1.5度浸泡10分钟就足以丧命,周励却还是向前方游了一些。游泳时她的泳帽被浪花卷走,为了环保她试图游出去抓回来,结果成了全船十几位跳水者冰泳时间最长的一个。
“那是一种超越人体极限的体验,冰寒彻骨,死神扼喉,在白色浮冰环绕中游泳,真正感受到那些探险先驱们在极地冰寒中活活冻死的瞬间。”爬上岸立即服用医生送上的伏特加酒,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只要行动,梦想即可成真!
回忆起挑战北极冰泳的感受,周励依然是激情澎湃!
2016年7月,周励乘坐俄罗斯50周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抵达北极点,并在北极点冰泳。
2016年7月初,周励乘坐俄罗斯50周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驶往北极点,这是她近年来第四次前往南北极探险。为什么要去极地?用周励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一切与物质无关的事物的兴趣。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血液里的激情;是心灵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是读万卷书、行走天下的勇气和理想。”
60多岁的周励依然拥有着饱满的生活激情和工作热忱,她热爱文学、艺术和探险,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践行着她的追求,她仍然好像当年那个18岁的少女,对生活充满着好奇,热情洋溢、自由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
20世纪60年代末期,她是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带着满腔激情从上海前往北大荒;80年代中期,她再一次出发,只身前往美国自费留学;90年代初期,她的一本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美籍华裔商人、著名作家周励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却以她在大洋彼岸的创业经历给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带来了思考和激励。
一直到今天,周励依然在忙碌着,穿梭于纽约和上海之间,致力于让国内高品质的纺织产品站上国际顶尖的舞台。她的工作架起了一座中美贸易的桥梁。她的儿时邻居和老友修晓林曾经这么评价她:敢想敢做,百折不挠,理想主义,宠辱不惊。“老三届知青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勇于实践、追求人生最大价值的思想力量,在周励身上可说是体现得充分完美、淋漓尽致。”修晓林在《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一书中如此评论。
书籍造就了我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励出生在上海,家中六姐妹排行老二。父母都出生于中国贫瘠农村家庭,父亲曾是新四军战士,母亲在抗战时期是一名相当活跃的青年妇救会长。她的母亲在私塾念过不少书,热爱文学,周励认为自己血液中继承着母亲的秉性和对诗词的爱好,还有一种刚烈不屈的性格。
周励在童年就爱上了看书。谈及小时候看的书籍,她回忆起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丽雅的道路》《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复活》和一些名人传记。大量的阅读扩大了她的眼界和思维,回忆起来周励说:“我觉得我的乐观、积极向上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长期阅读的影响。”
1969年5月,那正是春风桃李灿若火的季节,这个上海姑娘乘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最后几十辆卡车把一群年轻人送到了位于克山县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连队,周励很快与知青们投入到农田反复单调的艰苦劳作之中。“我一刻不停地想着保尔·柯察金,想着牛虻,好像只有他们才能给予我一股丹田之气,使我一步一铲地活下去、干下去。”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周励如此写道。
然而即便是在那每天独自放猪、喂猪的日子里,周励也能时常感受到快乐。“我个性乐观,即便是放猪的时候,手边有一本好书,我就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某一天放猪的时候,周励在一张包糠的报纸上读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就职演说的誓词,一句话一下子震撼了她的心灵:自由的精髓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参加决定自己的命运——“当时我感到我的血液沸腾了,在荒山野岭孤独放猪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希望,我知道我的将来一定在前方那个明亮的地方。这句话后来成了我这一生的座右铭。”
周励在兵团基层表现优秀,于是在1972年被选送到医学院上大学,毕业回到兵团之后,成了师部医院的内科医生,她经历过无数次的急症抢救,有不少知青是挖沙塌方被砸死,或是基建事故被炸死,周励永远忘不了他们年轻脸庞上流淌的鲜血,以及自己看到他们断气时的悲伤。这些她都写进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北大荒篇章之中。
直到 1978年,在知青大返城的大背景下,周励也离开了北大荒,初来时她年仅 18岁,在这个美丽却又荒凉的地方她奉献了整整十年的青春。
周励在上海的家中接受采访。
要去纽约!
回到上海以后,她被分配到了位于外滩的上海市外贸局当医生,因为喜欢阅读、兴趣广泛,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外销员出国回来,喜欢到医务室来与“周医生”畅谈回顾他们的海外之行。周励听得又感慨又痴迷,不久即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打开国际市场的人们》。
20世纪80年代初,当自费留学出国潮开始的时候,周励也萌生了这个念想。她在上海偶遇的美国游客柯比夫妇成为了她后来前往美国的担保人,并且也成了她一生的挚友。“我很想看世界行走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的冲动是在我血液里的。”三十多年后在她位于徐家汇的家中,周励再次忆起当初出国的决心,依然激情澎湃。
依靠她之前发表过的文学作品,她在1985年5月底顺利收到了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研究生院比较文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时候英语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块绊脚石,当她来到人民公园英语角试图练习英语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几乎听不懂任何大家交流的内容。
周励没有轻易放弃,她选择向单位请假,开始夜以继日地钻研英语。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她大段大段地背诵《美国现代口语》《托福词汇》《新概念英语》。她终于顺利拿到了美国领事馆的签证。
1985年8月,揣着40美元,34岁的周励只身离开上海前往纽约,前往大洋彼岸那个对她而言完全未知的世界。
对于任何一个当时的中国自费留学生而言,到美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工赚钱,不仅为了日常温饱,也为了赚足学费才能真正开始留学。周励也不例外,刚落地纽约,她就开始找活干,她当过保姆,也在餐馆打过工。她不计较工种,更不害怕辛苦。
最终周励并没有进入当初申请的比较文学专业学习,而是转去读了商业管理。周励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学生餐厅打工。校园打工的工资非常低,一个小时三美元,一天还最多只能干三个小时。但是工商管理专业却为周励后来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
2016年9月,周励和美国服饰协会主席Steven Roberts,原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周禹鹏在上海外滩5号。
就在她去美国后的第二年,因为她当时已经非常流利的英文使得她无意之中获得他人托付:去销售约 275千米(30万码)坯布。当时的周励对纺织业几乎没有任何认识,但是凭着学习到的一些基础知识和一股子无所畏惧的精神,她成功了。这一单她赚了6000美元!
毫不含糊的,周励用刚挣到手的6000美元注册了自, 己的公司,租了办公室,在报上登了开业广告。创业的初期是艰辛的,因为当时比较闭塞的信息,她只能跑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去寻找纽约各家企业的信息。然后她拿着国内纺织品公司的样品一家一家敲开美国公司的大门进行推销。
热爱生活,探索生命
周励非常喜欢旅游、探索这世界上未知的领域。过去30年中,她走遍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会赋予人激情,旅游途中也可以一个人安静地读书。”几年前,周励开始接触一些欧美探险家的书,尤其是100多年前前往南北两极的那些探险者的故事,他们中很多人都死在途中。
“有时候想一想,在浩瀚的宇宙太空,地球真的就像是一颗蓝宝石,它的南北两极被冰雪覆盖,一百多年来,欧美探险家为揭开两极未知的面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探寻那些人的足迹成了许多极地探险爱好者的梦想。”
过去30年中,酷爱旅游的周励走遍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曾几次远赴南北极。
于是在2012年12月,她踏上了第一次极地行。那年恰逢英国罗伯特·斯科特船长探险队抵达南极点遇难100周年;2016年2月春节是她第二次南极行,这次是1916年沙克尔顿探险队冰海求生、史诗救援100周年。
2013年她和朋友们第一次去北极圈斯瓦尔巴岛,正是挪威探险家、首次抵达南极点的罗纳德·阿蒙森发现北极西北航道110 周年;2016年初夏,她再次前往北极点,正逢著名探险家南森于 1896年乘“弗雷姆”号首次横跨北冰洋航行120周年。她发表了《穿越百年,行走南北极》《极光照耀雪龙英雄》的连载报告文学。
“每次的旅行都是在和历史人物对话,我尤其热爱南北两极、珠峰、古埃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和英伦的历史沿革和辉煌文化。”年过 60岁后,周励说她常常会回顾自己的经历,经常对祖国和改革开放时代,对中美具备优秀素质的合作伙伴充满感谢、感恩。
“从北大荒的田野(美国人眼里的西伯利亚荒漠)一路走来,每一步脚印都相互衔接,值得回忆。”周励说,她最近打算写第三本书《曼哈顿时光映梦》,以随笔与散文形式漫谈行旅、文学、艺术与一些历史人物给她的启发与激励。旅美31年,从美国梦到中国梦,她最大的愿望是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世界和平繁荣做贡献。
(文/倪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