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当年青春足迹,弘扬一代知青精神

 

梅亦香发表于10/08/18 19:25

  
  pic
  知青博物馆的刘馆长亲自给我们讲解。他也是知青博物馆的指挥建设者,这里的每一个人物他熟悉,每一个故事他知道,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看见他眼睛里一直有泪花闪动。
  pic
  刘馆长告诉我们说:大多博物馆都是给死去的人建造,而我们这个知青博物馆,是为活着的人建造,这在全国是第一个,而且我本人也是一个知青。
  知青返城后,大多成受着待业、无房、结婚、生育、赡养父母等多重压力。刚刚稳定下来,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带来的阵痛——下岗、再就业。他们以超人的忍耐、宽容笑对人生,以在北大荒磨砺出来的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中有很多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
  生活不相信眼泪
  哈尔滨知青孙玉勤和宁波知青方立强返城后生了二女一男的三胞胎,又面临下岗待业,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生活不相信眼泪,他们办起了“云天”食品厂,创造了自己的“玉强牌”年糕。
  赵玉娟,天津知青,返城后下岗,为来走出困境,她和姐妹们办起了包子铺,她们的包子铺曾遇到六易其址窘迫,在动荡中站稳了脚跟,现在有一个总店,两个连锁店,因被子个大,味好,价廉远近闻名,赵玉娟1997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孔繁森式的干部王惠生
  王惠生,北京知青,1979年在返城高潮中他去了西藏,先是在拉萨市教育局工作,后报名去了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做过地区团委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电台台长,党校校长,政协副主席。1994年,他同孔繁森一起到北京接受国务院颁发的奖励。长期在高原工作他患有高原症,脑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荒友们劝他回内地工作,他说只有少数人牺牲,才能换来大多数人的幸福美满。王惠生支边39年不动摇,成为一代知青的骄傲。
  pic
  “陈健,你守着历史,历史也在雕刻着你。别了,金训华。别了,陈健。归途在层峦迭嶂在狂荡姿肆的秋色中飞旋起伏,心潮和林涛发着澎湃而悠远的共鸣。此刻,当我把深邃的目光投向身后的黑土地时,大地上仿佛镌刻着这样一行金色的大字:无论欢乐还是磨难,那时代的一切都是馈赠!”
  ————费凡平写给为金训华守墓的知青陈建的话
  pic
  现任商务部副部长的姜增伟是兵团27团知青,当过连指导员。他的根基在北大荒,大厦越高基础越重要。
  pic
  上海知青阚治东下乡于逊克县,返城后赴日本研修证券知识。回国后创办了上海申银证券公司。后又组建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该公司被称为“中国证券业的航空母舰”,创造了中国证券史上诸多第一。1999年,出任“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2004年至今,与合作伙伴先后在深圳、上海、石家庄等地,组建并管理创业投资基金,任董事长、总裁,已转型为从事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家。
  pic
  梁晓声是哈尔滨知青,当年他从团报道组被精简到木材加工厂抬大木头,他发奋读书,后来他成为蜚声中外的知青作家,代表作有《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等作品。
  pic
  上大学是哈尔滨知青庞利军心中的一个梦。返城后,当了刨工,为了圆这个梦,她毅然的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夜大,一岁的孩子常常在“抱猴”里陪伴她度过每一个学习的夜晚,后来,她成为林产工业研究所的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政工师。
  pic
  哈尔滨知青孙玉玺下乡于长水河农场,后考入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进了外交部,成为职业外交官。曾任外交新闻发言人,中国驻阿富汗、印度和意大利大使。他在出使阿富汗时曾赋诗一首:“忍将妻女舍,为求一拼搏。酒醒出门去,无功不回国。”
  pic
  周京生,号称北大荒人,天津知青,下乡于兵团6师61团,1979年返城。幼承家学,习书练画,早年从事版画创作及艺术教育。喜《周易》,好《龙》学,通乐理,精楹联,诗步唐宋,书宗八法,画循六论,印追秦汉。作品荣入中南海,并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收藏。
  pic
  周励,1967年下乡于兵团5师54团5营23连,曾为兵团内科医生,返城后,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留学,1986年开始创业经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该书被评为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百年畅销书之一。
  永远的知青
  大批知青返城,然而,也有那么一些知青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黑土地,他们以过午太阳的能量,继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pic
  上海知青张强富,大学毕业后又回到第二故乡,1981年被调到库尔滨水电工程指挥部,从此一干25年,他参加建设了库尔滨水电站,指挥建设了宝山、白石、乌宋岗三座水电站,现为库尔滨流域水电公司总经理,黑河市政协副主席。
  pic
  谭成英,四川宜宾知青,她来到逊克县百合村,当了30年赤脚医生,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女医生。被乡亲们誉为“北疆美丽的百合”。大返城的日子里,她也曾回到家乡,一年后她又回到了百合村,她说:“城里不缺我一个人,可百合村太需要我了”。
  将骨灰撒在北大荒的好干部王万平,上海知青,下乡于兵团25团,返城后自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家干部,升任正处级。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患有肝硬化,仍坚持工作病危时他要求死后把骨灰撒在北大荒他工作过的地方。
  pic
  用百余张知青的笑脸照片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回”字墙。这回字就是希望他们常常回家看看。
  pic
  曾经年轻的脸上,现在已布满额纹深深,但他们笑对生活努力拼搏。你看,他们笑的多开心。
  pic
  他们离开了黑土地,却又深深眷恋着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怀念着黑土地上那些亲如父母兄弟,曾经甘苦与共,风雨同舟的父老乡亲。他们像离家的孩子,日夜思念,常常回家看看,他们像离巢雏鸟,虽然长硬了翅膀,也常衔枝回窝筑巢。
  两地情
  分别,真有一种离家别亲、难舍难分的滋味,而留给北大荒父老乡亲的却是人去楼空、魂牵梦绕,这种情谊,又有谁能割舍?
  知青文学
  知青历史已经远去,但知青话题并不因历史的远去而淡出人们的视野。自20世纪70年代末文学春天来临之时起,一直到现今,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不少是当年的知青,在他们笔下,知青题材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知青文学也因此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它记录了中国特殊时代、特殊群体的特殊心路。
  pic
  油画《女生宿舍》
  pic
  油画:《秋季 田野 油灯 》
  pic
  雕塑《耕种》
  pic
  雕塑《扑火》
  pic
  走出博物馆,八月阳光格外灿烂,伸向蓝天的向日葵,低头含笑。
  pic
  pic
  中午了,我们特别点了乡村特色菜土豆、南瓜
  pic
  还有小葱拌豆腐,爱辉的豆腐可是很好吃的哦。
  pic
  用野菜凉拌(线菜)
  pic
  茄子凉拌
  pic
  刚刚从地里掰回的苞米,煮出来香味纯正
  pic
  参观结束后来到爱辉江边
  pic
  站在十里长堤凝望远方......
  pic
  与同事们一起在长堤上合影
  pic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在祖国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克服了种种困难,担负起了责任,奉献出了青春和才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与“极左”路线和思潮的抗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自身也受到了锻炼,他们是党的好儿女!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北大荒精神中有他们浓重的一笔,黑龙江的历史上有他们书写的光辉篇章。黑土地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正如他们魂系黑土地一样。
 
 
http://blog.sina.cn/dpool/blog/ArtRead.php?nid=5a61c2cd0100kkhi&vt=4&PHPSESSID=f1fbb74236446c7b0bbfb6c2b3b8dc6a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