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中国,胡润“揩油”富豪--晨报_海上之微波荡漾

 

海上之微波荡漾发表于13/01/25 23:13

  
  pic
  胡润和他的高端杂志《擎》/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pic
  杂志《胡润百富》/图片/CFP 从1990年第一次来中国,胡润就感受着的剧变。每一次回到英国,被朋友问及中国是什么样子时,胡润总是说,“我就是想每年给中国的民营经济拍摄一张照片。 ”这是胡润在中国推出富豪榜的初衷。 [人物背景] 胡润的中国情结 胡润(Rupert Hoogew-erf),1970年出生于卢森堡。 胡润与中国的感情最初可追溯到1988年,因得到赴日本留学机会,胡润第一次踏上亚洲的土地。在日本的经历让他爱上了中国汉字,并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回国就读英国杜伦大学时,他选择了中文系。 1990年大学期间,胡润到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了一年,毕业后胡润从事与父亲一样的会计行业。凭借中文优势,1997年胡润从伦敦来到上海的安达信工作。 1999年,胡润开始专注于中国富豪榜,终于排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财富排行榜。 晨报记者 刘畅 创业是一种冒险,一个英国人赤手空拳在中国创业更是一种冒险,而胡润一头扎进中国富豪榜已十年多。如果从2003年脱离《福布斯》后那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期算起,今年是胡润在中国创业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从创业初“一厢情愿”地给富人们戴上各种“光环”,到如今从富豪排名榜中挖掘出一条商业模式,胡润总算在富豪圈子里混得越来越顺风顺水了。目前,胡润有着自己成熟的调查团队,旗下还拥有四本高端杂志——《胡润百富》、《擎》、《胡润马球马术》以及《名校指南》。凭着在富豪圈子里的知名度,每年,胡润会举行数十次评选、品牌、马球等商业活动,而这就是胡润的“摇钱树”。 在中国多年,胡润好像也有了百年老店的情节:“我希望胡润百富榜能成为一个中国百年企业的招牌。” 想给中国新贵存照 在记者眼里,胡润是个外表青涩,满脑点子的人,有着超强的推销和策划能力。他到哪都永远带着绅士风度,说一口算得上流利的中文。 从1990年第一次来中国,胡润就感受着的剧变。每一次回到英国,被朋友问及中国是什么样子时,胡润总是说,“我就是想每年给中国的民营经济拍摄一张照片。”这是胡润在中国推出富豪榜的初衷。 如今,胡润俨然成功,可在他创业之初,根本没人会相信这个,那时的胡润更像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探险家,他要叩开的是当时中国人普遍陌生的新兴富豪世界,“我当时认为,最早富起来的那些人,就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最好的写照”。 1999年,胡润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查阅了100多份报纸杂志及上市公司的公告报表,凭着兴趣和职业特长,经历了几个月的折腾后,终于排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富豪排行榜。这份榜单犹如一声惊雷,让上榜的富豪们吓了一大跳,也让中国人第一次与富豪如此接近。 那一年,胡润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福布斯》发表了这份榜单,并第一次拿到了3000美元“稿费”;第二年,稿费是6000美元。此后的2001年和2002年,他和《福布斯》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分别获得1.2万美元和3万美元的资助。”那个时候,胡润找了几个大学生当助手,每天支付100元薪水。胡润回忆道,即便是2002年的3万美元,也刚刚够平衡开销。 然而,更糟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种种原因,2002年以后他被《福布斯》“踢开”了。经过回国后的一段彷徨,2003年胡润又与《欧洲货币》合作继续发布新一期百富榜。不过,好运气还是没来,2004年应该是胡润最困难的一年,当时胡润与《欧洲货币》的蜜月也结束了,
他再度失去了经济支持。记者记得,那一年,在吴江路一家咖啡店里,胡润坐在一把椅子上,几个记者围在周围,就这样开了这一年榜单的记者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件藏青色西装,绅士依然,只是记者忽然发现,他皮鞋的鞋底已经差不多要磨破了。 排行榜延出富豪产业 2005年以后,胡润逐渐找到赚钱的模式。“我们最了解中国富豪”——这是胡润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中国,他的名字已经成功地与富豪排名联系在一起。但曾有一段时间,只要听到要上富豪榜,一些民营企业家避之不及,而现在,据说胡润已经可以和榜单上三分之一的富豪们见面。 随着胡润对中国富豪阶层的理解,胡润的榜单队伍也不断壮大,并且他从中发现了商机——通过“制榜”建立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为奢侈品品牌、富豪阶层提供定制服务来获取利润。“我们的商业模式有两块,一块是杂志广告,另一个是奢侈品牌的推广活动,核心就是全方位地满足企业家以及新兴富豪阶层的需求。”胡润说。 在胡润旗下的4本高端杂志中,《胡润百富》是给资产在2000万元的高净值人士看的,而介绍游艇、私人飞机的《擎》则定位资产在两个亿以上的超级富豪,而《胡润马球马术》和《名校指南》也致力于满足富豪们的私人需求。 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一周前。在一家开业不久的高级酒店,胡润几乎包下了整个一个层面。当天下午,他发布了一份名为“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的报告。这只是整个商业链条的一环,当天上午胡润团队已经撮合了超过30场“闭门洽谈”,参与者都是奢侈品牌,或者是想踏入这一领域的后来者。“每个企业我们会收3万元的‘入门费’,一共来了100多家企业”,如今面对这些数字,胡润已经十分淡定。一场小型的奢侈品展业也在同一天举行,参展的包括私人飞机、游艇、私人理财机构以及名酒——当然,这些厂商也要付费。 [记者手记] 胡润印象 晨报记者刘畅报道 胡润曾经在公共场合对我说,“你是和我交往时间最长的记者。”正因此,有些往事或许胡润都已淡忘,我却记忆深刻。 当我回忆关于胡润的往事时,首先想到的却是与他毫无关系的两个中国人,确切的说是两个上海人——上世纪90年代初引爆“留学生文学”的周励,她写了一本畅销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另一个是同样的年代在美国卖画成功并锦衣返乡的画家陈逸飞。胡润闯荡中国与这两个上海人闯荡大洋彼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一个完全迥异的世界里探险并取得成功。 我记得,2002年在胡润当时助手陈冰的引荐下,胡润带着他的“百富榜”迅速打入媒体圈。因为年轻、帅气、执着、幽默,他更像一个外国明星。胡润第一次发布“胡润百富榜”在“汉源书店”,然后是衡山路的一个茶馆,第三年是吴江路的咖啡店。这期间,记者朋友们还协助胡润完成一套富豪人物丛书,1万字3000元稿费着实不低。分配给我采访的是一个陶姓的上海木材大王,不过很快他的名字就从这张榜单上消失了。在那几年里胡润不算得志,胡润的事业一度因为没有找到商业模式、没有资助而陷入困顿,但你从来看不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他总是那么的积极、活跃,有一股“披头士”歌曲般的简单快乐。 这也许与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胡润13岁时考入英国伊顿公学。也许正是在伊顿,胡润对“财富”有了最初的认识。我记得,一次在酒吧里,他对年轻下属热衷“泡酒吧开洋酒搭讪女孩”的生活方式表示很不理解,那一时刻胡润完全不像一个来自“花花世界”的人。多次交往后,才感受到他的宗教意识以及家庭观念是根植于内心的。还有一次聊到“偶像”的话题,他说最敬佩的人物就如“辣妹”组合中那几个平民出身的女孩,她们凭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胡润在中国的故事也正是如此。

 

 

http://blog.sina.cn/dpool/blog/ArtRead.php?nid=874c256a0101ecc1&vt=4&PHPSESSID=f1fbb74236446c7b0bbfb6c2b3b8dc6a&&page=1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