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亲 (浙大11春汉语言文学 封筱芳)

 

发布人:诸姝赟 发布时间:2012-12-26 15:41:59 点击量:336

读懂父亲
浙大11春汉语言文学 封筱芳
不管你在中国还是美国,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喜欢读书的人是最幸福的。我最初的“读书幸福感”源自父亲的一个大书柜。据说那时有间图书馆倒闭,父亲刚巧在那帮工,便以低廉的价格买了两大箱书。这些书买来他也不看,只放着。有次,远房亲戚来做客,看中了一些,我便做主借了她,说是借,因为距离远,等于送了。不料父亲因此冲我发了火,连抽了几天闷烟。一年后,我赴上海探亲,特意提到那些书,竟被表姐借的借,送的送,只剩下了一本《曼哈顿中国女人》。揣着它回家,交予父亲,他略翻了几页,又递给我,认真地说:“好好去读读这本书吧,读懂了你也就长大了。”
从此放学回家,我便一头钻进书中,试图探寻父亲话里的含义。这是周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其创业艰辛,从北大荒到纽约,从种田、养猪到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她用一种淡定的语气娓娓道来。于是,文革,上海,裴阳,北大荒,知青,于廉,美国,麦克,连同作者周励,就那样缠绵地萦绕在心头,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那究竟是一个怎样荒凉的时代,有多少女性在北大荒一待就是半个世纪,周励又是如何从北大荒走来,并取得大洋彼岸的一席地位?如今,再次拾起泛黄的读本,抛却其中儿女情长,我试图寻找答案。
周励勤勉阅读,嗜书如命,从小梦想有一所大房子,里面堆满各种书籍,即使后来转战商场,仍然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点尤为可贵。在生活节奏加快、新兴媒介兴起的今天,每天保持读书习惯的人越发寥寥无几。联系自身,每天和村民打交道,调解简单家庭矛盾,发掘一些好人好事,或者和我的同事疲于应对上级一层一层的工作任务,“忙”字渐成了口头禅。只是,扪心自问:每天真抽不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功夫?如果每天能抽出15分钟,一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每年也就可以读三四本书了。诚然,能否在业余读书,能否达到既定目标,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周励从商并非一帆风顺,第二笔生意遇到冒牌美商,惨遭滑铁卢。但她并未气馁,立即着手进行市场研究,认真反思,吸取经验,第三笔生意打了个翻身仗。“反思”是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再思考,从而查找不足、弥补缺陷、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工作中,大到人生定位小到琐碎杂事都离不开反思。工作几年下来,我手头已堆积不少实物、电子资料,但是查找成了难题,找寻一张照片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问题发现后,如果想个办法,在区分年度、类别的前提下,为每一张照片重命名,这样,需要的时候搜索一下马上跳了出来,方便又快捷。反思还是创新思想的一种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基层岗位更应在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善于具体分析,深入探索,服务群众,尽早实现惠及全民小康的奋斗目标。
每个华侨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留给祖国,周励在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此书谨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文中字里行间透露身为中国人的志气与自豪。反观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我的表弟已上初中,却不知道九一八事变为何缘故,每周一例行的升国旗仪式,又有几个学生会唱国歌?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国家”二字的理解,显然是不够深刻的。体验社会,以史为鉴,忆苦思甜,必须成为对现代孩子教育的一块重要内容。爱国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学会感恩。现在很多人把大学生村官比作新一代的知青,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和同事们投入热忱去工作,帮助村民处理一些虽小却事关切身利益的事务,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周励在事业有成后回到祖国,惊叹于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我想,虽然选择不同,但我有不一样的幸福,我身在祖国,时刻感受着、见证着祖国的改变。
后来奶奶告诉我,父亲廉价买来的那两大箱书都是他年轻时看过的,趁着便宜才狠狠心买了,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宝贝,而父亲让我读此书的目的,是想让我成为像周励一样坚定、善思、爱国的人,只是当时的我并不懂得。
 
http://www.hndd.zj.cn/shownews.php?nid=5332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