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明到家,罗斯海“难言岛”撤退纪事

 

作者:周励

微信图片_20190310185716.jpg

在罗斯海难言岛上的24位科考队员,等来了前来帮助的韩国船

【导读】:明天,“雪龙”号将载着第35次南极科考队员和丰硕的科考成果回上海外高桥的基地码头。七天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雪龙”号驶入我国南海海域时刊发报道:“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带来的各种苦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建成了南极首个雪下工程、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基地、发现获取古老冰芯新区域、在西风带关键海域成功布放中国首套监测浮标、首次在罗斯海进行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水下机器人试验并获成功。”

国际合作是南极精神的一部分。2014年,“雪龙”号曾救援了俄罗斯被困船只上的52名旅客,今年在罗斯海难言岛的24位科考队员于有计划撤退中,也得到了韩国船的帮助。旅美作家周励在六次探访南、北极过程中与中国科考队结下了友情,今年1月22日第一时间和罗斯海难言岛上的新站建站队长张体军取得联系,继去年为本报撰写了三篇“南极队员拜年背后”通讯后,今年再度留下珍贵文字。讲堂今予以独家分享。

"生命,无论负重,抑或轻装,均需前行。向南,再向南!”

——张体军(中国极地中心考察发展部主任,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第35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罗斯海难言岛新站建站队长

679644496.jpg

在南极,每天有全球几十艘破冰船在鬼斧神工般的密集冰山穿行。遭遇风险是难以预测之事,因此,国际合作是南极精神的一部分。

2014年新年,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曾奋不顾身救援俄罗斯“绍卡里斯基院士”号被困52名游客,自身反遭浮冰围困多个日夜,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救援为"雪龙"号赢得了国际主义声誉。今年1月,正在罗斯海难言岛有计划撤退的中国24位科考队员也得到了邻居韩国船队的帮助。

1912年,坎贝尔科研小组六人在难言岛避难,在自挖的山洞苦等7个月熬过了南极冬天

106年前,在难言岛冰洞过冬的利维克医生就写过一句诗:

“通往地狱的道路

也许是善意的,

但很有可能

地狱本身

会被难言岛的

风格铺平。”

(……that hell itself would be paved

something after the style of Inexpressible Island.)

“地狱”,在西方文学中具有“勇气”“无畏”的含义。英国极地文献纪录片名《冰冻地狱——沙克尔顿传奇》即是一例。为什么2018年中国第五科考站要选择罗斯海的难言岛?因为这里是罗斯海与罗斯冰架的天然实验室,邻近有德国、意大利、韩国及美国麦克默多科考站,便于国际交流与紧急救援。

一切似乎是时光倒流:1912年斯科特的探险队“北方科考支队”由“特拉诺瓦”号大副维克托·坎贝尔率队科考,出发前英国国王会见了他们并个人赞助了2万英镑。说来很巧,坎贝尔六人小组1912研究的专题是阿德列企鹅,和第35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难言岛新站建站队长张体军团队的调研项目一模一样。坎贝尔是一位临危不惧的皇家海军军官,1911年初他的“特拉诺瓦”号曾在罗斯海东岸遇见阿蒙森的“前进号”,坎贝尔拜访了阿蒙森,阿蒙森也登上“特拉诺瓦”号与坎贝尔共进午餐。这是南极点竞赛中阿蒙森探险队与斯科特探险队唯一一次相遇。坎贝尔科研小组在完成在罗斯海对阿德利企鹅、南极地质数月研究之后,因罗斯海布满海冰,“特拉诺瓦”号无法按照原定计划来接他们,为了在暴风雪中生存下去,坎贝尔六人前往难言岛避难,他们在难言岛上挖出一个9x12英尺冰洞——利维克医生称为“雪窟”,依靠企鹅肉和鲸脂油取暖充饥,三位海军军官和三位水手“像绅士一样平等、患难与共”,每天阅读莎士比亚著作,高唱歌曲,度过了黑暗艰难7个月的南极冬天,在1912年9月30日第一缕阳光下钻出冰洞,耗时5周跋涉200英里于11月7日抵达罗斯岛埃文斯港的斯科特大本营,才知道斯科特五人全部罹难。坎贝尔接替斯科特担任“特拉诺瓦”号船长,带探险队回到英国参加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

斯科特和难言岛队员在英国掀起了宗教般的狂热敬仰。难言岛传奇也被写成剧本在欧美上演。

32b8e091-ccd9-42f7-8bd3-a99331b0ec78.jpg

难言岛,音译为恩克斯堡岛,是南极洲的岛屿,该岛在1912年1月8日被6名英国水手发现,岛上无人居住。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此处建设。

科研队考察18天,完成了难言岛企鹅保护区选划最全面的一次调查,安装了首部风力发电机

“如若想要科学探险的领导,请斯科特来;若想要组织一次冬季长途旅行,请威尔逊来;若想组织一次快速而有效率的探险,请阿蒙森来;若是你处在毫无希望的情景下,似乎没有任何解决办法,那就跪下来祈求沙克尔顿吧!”这是难言岛斯科特探险队幸存的6名队员之一、地质学家雷蒙德·普利斯特里的名言。因为“雪龙”号不能按计划来接难言岛的24位科研人员了。现在轮到中国的张体军上场了。

“体军,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情况如何?”1月22日我发微信问张体军。

“谢谢周老师关心,我目前在新站,我们在按计划做撤离准备。”

1月24日,《环球时报》报道,韩国破冰科考船“ARAON”号23日在南极一岛屿成功帮助撤离了中国科考队队员24人。报道透露,岛上中方基地建设现场的临时建筑可以御寒,但生活用品仅够维持到二月初。加上南极正值夏季,可作为飞机跑道的海冰消融,飞机难以前往救援,增派其他船舶至少需要10天。由此,正在罗斯海执行侦探任务的“ARAON”号21日应中方政府请求赶往帮助撤离。

1月26日凌晨,张体军回复:我们已上韩国船,请勿担心。

微信交谈中得知张体军带队在难言岛执行任务18天,在极其恶劣的“地吹雪”环境下完成了难言岛第一部风力发电机安装,打通了与意大利站经陆地冰面的联络通道,还像当年威尔逊和坎贝尔调研阿德列企鹅一样,完成了难言岛企鹅保护区选划最全面的一次调查。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缅怀“南极企鹅调查第一人”斯科特船长,他让世界了解了企鹅。他的追随者彻里(贵族青年、牛津学生,《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作者)为了搞到一枚帝企鹅蛋,跋涉七天七夜差一点丧命冰川,现在,那枚珍贵的帝企鹅蛋存放在剑桥大学极地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190310192301.jpg

▲1912. 9 难言岛(恩克斯堡岛) “特拉诺瓦”号斯科特探险队幸存的6名队员,包括皇家海军指挥官维克托·坎贝尔、医生默里·利维克、地质学家雷蒙德·普利斯特里

中国政府第一时间给予全力调度,24位中国科考队员在韩国船上合影,精神抖擞

“有计划撤退是中国政府确定的,我只是在现场实施并负责协调。”张体军在1月31日发来微信。应我要求,他还发来一张“独家照片”: 韩国船驶向难言岛第五科考站,红色船身在难言岛嶙峋岩石与万年积雪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接着又一张照片:24人合影!个个容光焕发,英姿飒爽!戴着金丝眼镜的张体军用手撑开“中国南极第35次考察队”队旗,在阳光下无比自豪地笑着。

“是在韩国船上吗?”我问,

“是的,今天特别为您拍的。”

“哇,太感谢了!”

强大祖国在身后,可以想见韩国船上阳光灿烂的日子,为“雪龙”健儿带来何等慰籍。这次相助的是难言岛新站的邻居韩国“张保皋站”,这个站以当年消灭黄海海盗,建设黄海自由贸易区的韩国功勋人物张保皋命名,张体军不久前访问了韩国站,赞叹设施现代充满人性关怀,他在日记写下:国际合作视野开阔!

微信截图_20190310190248.jpg

1月31日,中国24位新站科研队员在韩国船上的大合影

2018年2月首次在难言岛建中国科考新站,从选址到建站历经五年, 随身带斯科特日记

“雪龙”极地人从事的一切,都与人类的伟大梦想有关。

1912年阿蒙森、斯科特最先登上南极点,这种探索曾经代表着人类最远的足迹、燃烧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激情。南极,大美无言,大险无痕,其资源如同极光在黑夜闪烁瑰丽光芒:石油储量约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15万亿立方米,在罗斯海岸一带约有存量为5000亿吨的世界最大煤田,世界各国极地科考与竞争并行,我国的极地、太空、深海事业从零开始迅猛发展,标志大国崛起与国际话语权。自从郑和下西洋被明宣宗朱瞻基召回后,中国在世界近代探险史整整缺席550年,如今跻身极地科考强国,中国南极科考事业35年鏖战70万海里,建五科考站,无一人伤亡!

“远处被霞光染成了玫瑰色的云彩,既是晚霞也是朝霞。南极大陆上游曳着的红色幻影,是正在紧张卸货的中国南极考察队‘海陆空’的勇士”,这是连续参加34、35次南极科考队的张体军的本次战地日记:

“时间都去哪了?去年难言岛的日子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自我们走后的九个月,似乎时间已经停止,餐厅里还悬挂着(去年)我们迎接代表团的标语,地板上尽是泄了气的气球,房间里的被褥似乎是早晨刚叠好的,厨房里就差秋宝大厨的窃窃私语。”

“难忘48小时的连续作业,难忘K-32雪鹰机组一次加油23吊的历史记录,难忘一气呵成三台工程机械成功上岸,难忘第一个夜晚睡在集装箱里的欣慰!”

体军是一位有诗人情怀的极地尖兵,多次荣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刚满40岁的复旦学子今年已是第8次到南极,虽然感叹陪儿子太少,但他的出征告别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环球大视野:

大概没有比那一声长长的汽笛声

更能勾起离别的感伤

看着渐渐远去的船影,

似乎是我们的岸基在迅速后退,

似乎一瞬间把我们拉回历史的时光隧道。

南极的发现一直伴随并依赖着航海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大约200年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派出别林斯高晋南极探险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发现南极大陆。

大约120年前,由挪威人波克格雷温克率领的南十字星号探险队成为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并越冬的人。

60年前,人类首次完成了南极点常年考察站的越冬任务,苏联人也在美国人后首次降落了南极点。

35年前,中国首次南极探险队抵达南极。

30年前,中国派出了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并建立中山站,成为我国外在东南极最重要的支撑保障基地。

2008年中国在东南极冰盖最高点开建昆仑站;2014年,建成南极泰山站;2015年,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投入运行(张体军担任国际飞行组队长)

2018年2月,罗斯海难言岛第五科考站奠基典礼(张体军担任难言岛建站队长)

2018年9月,大国重器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破冰船“雪龙2”正式下水。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启程!成为中国南极考察有史以来单船考察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考察任务最繁重的一次。


正如自然资源部领导在行前动员讲话所言:

我们在南极度过的每一天,走过的每一步,雪地车在冰盖上压出的每一道车辙,都将成为历史的客观存在,都将成为未来我们这个民族在南极丰富的历史财富。

在体军的微信中,是英文版的斯科特传记,它写着:“向南,再向南!”

在我眼前,浮现出五年来张体军在难言岛忙碌奋战的身影,从选址,规划到建站,呕心沥血,倾力而为。在体军身旁站着23名意气风发兢兢业业的建站科考队员,在他身后是联合国极地遗产委员会“难言岛坎贝尔冰洞”纪念碑,远处罗斯岛观察山上是纪念斯科特探险队的巨大十字架,上边刻着《尤利西斯》的诗句:“勇于拼搏,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绝不屈服。”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命,无论负重,抑或轻装,均需前行

春回大地,山花烂漫,几经风雨,神采依旧,

雪龙英雄, 我们等待你们回家。

(初稿于2019年2月1日,成稿于2019年3月10日)

作者:周励,旅美作家,极地探险爱好者,著有《曼哈顿的女人》。2016、2017年登上长城站,北极点和南极点。

编辑:周俊超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