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九十九种他乡 美国华人口述实录》

 

1.jpg

《九十九种他乡 美国华人口述实录》

作者:游江 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2.gif

内容简介

99位受访者,讲述他们去美国和在美国的真实生活经历。年龄z大的生于1928年,z小的生于1997年,近70年的时间跨度。他们为什么要漂洋过海于他乡寻找心中的故乡?何谓他乡?何谓故乡?他们找到了什么?


2.gif

作者简介

作者游江在《侨报》开辟 “美国华人口述实录” 专栏,开创美国华文媒体 先河,记录美国华人人生百态、酸甜苦辣,同时也要为美华社区、为华人移民史、 为美国历史留下珍贵的个人样本。


2.gif

目录

第一部分 异乡数旬繁霜鬓 
走出密西西比三角洲 
出身望族的流浪艺人 
七旬老人十年打磨飞虎奇缘 
温馆洪拳“无心插柳” 纽约“成荫” 
叶问徒孙创建实用咏春拳 
从播音皇后到佛教素食推动者 
至今不知自己真实年龄的博士 
京胡演奏家曹祥生在纽约 
诙谐泰斗 万能佬倌 
智勇双全 华警传奇 
殚精竭虑 服务华社 
我给亿万富翁当管家 
古稀老人一生英语缘 
从洋插队到交流使者 
普照寺修觉长老的美国之旅 

第二部分 朱颜变尽丹心在 
我在曼哈顿地铁拉二胡 
即便在荒岛我也能活得精彩 
陪读母亲 十年来美路 
两个轱辘一双脚 丈量北美 
一个70 年代嬉皮士的自述 
让阳光驱散黑色记忆 
七旬老母为团聚深夜学英文 
与帮派抢人 几度置身死地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探险地球两极 
于长游:情系蓝天 
时报广场上的华裔街头画家 
我在纽约开出租车 
口译中外 演绎人生 
核物理学博士的百变人生 
信鸽王放飞美国梦 
画家石村 画不惊人死不休 
我像被选中的“皇妃” 
法式餐厅里的中国大厨 
版画专业终身教授背后的故事 
“末代皇后婉容”的美国商道 
把女儿“陪”进哈佛的妈妈 
我的美国空姐生涯 
从超市收银台到大学讲台 
门外汉谱写舞林传奇 
我在民智剧社当社长 
他经手了一千多个跨国儿童收养 
爱玩枪的金融专家 
难忘《老井》岁月 美国再写英雄 
法拉盛社区守望者朱立创 
让美国图书馆响起中国歌 
从陪读太太到大学老师 
老板级的治安义工 
我抽奖抽中美国绿卡 
哲学画家 绘梦宇宙 
华人医生的不懈奋斗路 
他们的儿子殉职警察岗位 
我不停地寻找自己 
从和尚到钻石镶嵌师 
行走在生死之缘的三口之家 
华埠第一刀马旦罗碧儿 


第三部分 人到中年履新途 
打造过《小芳》 流落过街头 重新上路 
神犬?奇兵 探秘K-9警犬队 
走出中西部小镇的地产女明星 
跑进美国的南京姑娘 
从远山到人海 行者的心灵摆渡 
我在纽约做社工20 年 
山西农民炼成美国福尔摩斯 
为女儿放弃证券交易所高薪 
妈祖庙的回响是我音乐的源泉 
我在美国做形象设计师 
狩猎教给我的那些事 
将各种“车训”做到极致 
哈佛硕士开武馆 
我和公立图书馆的故事 
为受煎熬的心洒下阳光 


第四部分 漂洋过海探蹊径 
从北大到耶鲁 漫游世界寻唐朝梦 
第一位挑战环球飞行的中国女性 
从文弱男孩到马拉松大满贯实现者 
从投行交易员到画家和创业者 
用生命拍摄“天堂”和“地狱” 
“85 后”梨园老生 20 年京剧缘 
从沈阳到纽约的大提琴之旅 
哈佛学子的创业之路 
“80 后”创业狂人遇上“90 后”名厨传人 
教美国人交流的中国女博士 
夏然的戏剧梦 
天山走出来的国际健美冠军 
华埠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无茶主义者的茶道 
在法拉盛开美式复古造型工作室 
在亚利桑那州小学做中文老师 
于时间胶囊中追忆华埠之美 
一场飓风让我成为消防员 
你赶走我们 我们就把你赶下台 
我见证亚裔从政新篇章 
我的光影留学路 
舞台百变小龙女 
我加入海军陆战队 
用设计改变生活 
古典音乐创业者的梦与艰辛 
闪耀在社区服务的青春 
创建纽约文化沙龙的物理博士 
小女生“蜕变”成时装设计师 

乒乓少年闯美国


2.gif

免费在线读

古稀老人一生英语缘叶永康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伴随着中国几十年坎坷的历史,婴孩长大成人。选专业、分配单位,他人生的种种重大选择被时代的大潮左右,充满了不确定,却也与英语结上了不解之缘。直到多年以后,他才会明白这些经历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后来曾陪伴当时的中外政要左右,成为中外沟通的一道语言的桥梁。  如今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仍拼劲十足。回首往事,他仍有一个未圆的博士梦。

  阴差阳错的年代 阴差阳错选了专业     

我姓储名卫蓉,是四川成都人,生于 1943 年,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日本飞机常常轰炸重庆和成都,我母亲给我取的名字是卫蓉,希望我长大后保卫成都 ( 成都因其芙蓉花又叫蓉城 )。她那时爱唱的一首摇篮曲是:“卫蓉儿,妈妈的好宝宝,快快吃,快快长大,长大了保卫家乡,长大了保卫中华。”  

我初中顽皮透顶,我们同学聚会时大家还念念不忘我当年那些糗事。三中毕业考七中落榜,回南充老家,上午自学,下午去客运站洗汽车,挣钱贴补家用。一年后回成都考上七中。在那里俄语是全校之冠,班主任是俄语老师,认为我应该进大学念俄语。但我认为外语仅仅是门工具,想去学地质勘探,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时我母亲弟妹都在南充,在家门口念四川石油学院也不错啊。正在举棋不定之时,一位友人的话影响了我,让我更加倾向了外语专业。

我后来上四川外国语大学,虽然高兴,但对没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也有点遗憾。后来才知道我的政审表上学校意见写的是“建议该生录取第二志愿学校”,这就已经注定我考得再好,也进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我当时去了英语系,但其实我更希望学的是俄语专业。要从头学英语,心里有时也有点说不出的味道,特别是后来知道有些俄语专业的同学能去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留学时,心里更不是滋味。但谁能预知后来英语又成了大热门,我还利用了这优势留学到美国来呢。

顽皮的全优生     

不过那时想想那么多的人落榜,我能读四川外国语大学已是幸运的了,所以读书还是挺用功的。虽然我那时依然调皮,曾经把女同学的长辫拴在椅子上,甚至拴上一只小老鼠,又在门上放拖把击中了老师漂亮的新白衬衫,但是我的成绩是全年级数一数二的,每样功课都是“优”,连“政治经济学”这样的科目,我都去挣 5 分。现在看来真有点“瓜”,时间是有限的,花过多的时间去追求这些豆芽学科的最高分,还不如及格就行,多花些时间在专业上呢!   不过那时就像中邪一样,为优等生奋斗,为了一张使妈妈可以骄傲自豪的挂在墙上的优等生奖状,我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背哲学、背党史,写国际共运史的小论文。  后来大四时“优等生”制度取消了,二外也取消了,反对白专啊,不过我所有的课程依然是全优,但我也被批判了,说我学习目的不明确,为妈妈念书。

  未圆的博士梦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教育干部学校,培训中学英文老师,1972 年被调回川师。几年后我出国留学,又短暂返国。我本欲去 U Con 念博士,但领事扣住我的签证不放,让我失去了奖学金, 又在川师待了 5 年多。 后来,来代班的领事说 , 她要帮我。  全靠她的帮助, 我拿到了签证,重回美国,准备去 UPenn 攻读博士。不过,这在没有校方资助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说,自己已是副教授,教书生涯应可画上句点了,攻不攻博已无多大实际意义。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20 多年过去了,我 2011 年底退休到现在近 3 年了。我全家已在纽约安顿下来,买了房子,儿子也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房贷还清后,我每年都回中国待上几星期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然而有时夜阑人静或孤身一人时,感到自己最对不起妈妈的就是我辜负了她的期望,只有两个半硕士学位,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现在闲歇之时,这种遗憾与隐痛偶尔会触动我,我多次问自己仍在“黄金年龄”的我,在 99 岁之前是否还应搏一搏呢?  

我太太的侄儿说:“博士我看还是不必念了,哪天去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进修吧!”的确,他的话有道理,这把年纪,还是别给自己加太大的压力。  

近年我还担任纽约唐诗艺术中心副会长,自己翻译了 50 首唐诗,并为前十首唐诗配曲,也常常表演大家最熟悉的几首。在译配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与一俄罗斯专家在译法上不谋而合。这位专家专译杜甫的诗词,她独特地采用一个中国字一个俄语单词的译法,使其念起来更有中国味,她的这种办法与我用英文译配唐诗的方法是一致的。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