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周励
陈瑞林
华纯
尤今
南洋文化的中华情结
◆入围作品:《我是一尾沉默的鱼》
◆评委会评语:笑影与泪光并存,自信与智慧同在,诗意芬芳,贴心动人,意味隽永,是一部难得的自传小说。
尤今的入选作品是她的自传体小说《我是一尾沉默的鱼》。初见尤今,阳光、爽朗、自信的一位美丽女人,与她小说名字形成强烈的反差,之后的采访她才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生秘密。
●“沉默”的少年
虽然现在的自己是看起来那么的外向和乐观,但小说中的主人翁,正是尤今自我的返照。原来这与她拥有一个“沉默”的童年有关。
“成长的过程,我就是这样的一条鱼。”尤今说,小的时候,自己相当的孤寂,不爱说话,而且不爱说话的原因,则是自己比同龄的孩子都显得过早的成熟,当其他孩子喜欢玩一些自己看起来很“幼稚”的游戏时,自己的爱好却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自个儿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
由于出生于“书香门第”,在父母的熏陶下,小时候对于尤今来说,“读书是一个世界,书外又是一个世界”。但对于文学的爱好,使得自己小时的学习严重偏科,尤今说,平时上课,自己都是把课外书放在桌底偷偷的看,除了语文,其它的科目基本都不会及格。
●第一次到中国见到冰心
受到中国文学熏陶长大,从小不仅读了中国的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受到了中国近代“五四”作家的影响颇深,尤今随口就能说出冰心、鲁迅、巴金、老舍、矛盾……这一串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回忆起第一次到中国,她至今还兴奋不已。
那是1979年,改革开放的气息才刚刚萌生。尤今和一批南洋以及印度作家到访中国,一下飞机便见到了冰心。尤今说,当时的感动到现在都无法诉说,“冰心就像是一位充满着慈爱的母亲,抚育着一代人长大的,当时能与她握手,并能给自己签名,只差激动得热泪盈眶了。”之后,访问团一行又到了万里长城、苏州、杭州等名胜古迹,每到一处,都能从唐诗宋词中寻找到其中的影子,那种激动令同行的印度作家,完全无法理解。
●南洋文化的中华情结
尤今说,从小熟读唐诗宋词,自己的感觉就是,汉字以及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以及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能力。许多南洋的汉文作家,都是熟读了中国文学史,对中国也有无限的向往,写作技巧、行文、感情的熏陶,都是得到中华文化的洗礼。
谈到自己的小说,尤今说,这部小说除了写自己,更是写出了中国文学与南洋文学,中华文化与南洋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光是海外华侨的文化传统,即便是整个南洋文化系统,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甚至也是一脉相承的。
周励
执着于文化的曼哈顿中国女商人
◆入围作品:《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评委会评语:作品所传达的奋斗意识和民族情怀,仍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组委会接通周励的电话时,周励刚从庐山下来。"一位陌生人告诉你,你获奖了,这太突然了。"周励谈起与"中山杯"结缘的细节,爽朗的笑声在屋子里回荡。
"后来组委会的人给我作出很多解释,并说中山籍音乐家李海鹰也要到颁奖现场。李海鹰,这是谁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崇拜的音乐人!"周励笑着说,"我也是追星追到这里来的。"
●40美元闯荡曼哈顿
周励20岁,在北大荒,放猪,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一天,她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尼克松总统的就职演说,其中有一句“自由的精髓就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参加决定自己的命运”,她对这一国度的文化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1985年,带着当时大多人的出国梦想,周励怀揣40美元,开始了她闯荡曼哈顿的生涯。
周励说,并不是当时家里穷的只剩下40美金,而是当时国家只允许个人带这么多。在美国下了飞机已近深夜,自己已经准备在机场过夜了,恰巧碰到了中国驻美国总领事馆派车来接一个中国的旅行团。自己便前去说明情况,随后坐领事馆的车,到了总领事馆的旅店住了一夜。第二天,领事馆还收了自己22美元的房费,只剩下18美元,她用这18美元打车到了中国城,开始自己的自助留学的生活。
“这段留学的日子,与现代的年轻人出国深造是截然不同的,自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便是要告诉现代的年轻人,那段日子与现在是如何的不同。”周励说,但是与自己当年在北大荒,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苦相比,在曼哈顿的苦算得上是在洋大街上,一个满怀英雄主义的自由人所吃的苦。
●曼哈顿的文化使者
在曼哈顿打工赚到第一个3000美金后,周励开始到一所大学学习MBA 教程,毕业后她选择了经商,由于国家改革开放,加之自己在曼哈顿学习时建立起来的关系,自己的生意一帆风顺。但周励说,自己的头脑是商业的,它给自己赢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但自己的灵魂却是文学的。
因此,借助自己的社会地位,周励不仅自己写书,同时热衷于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并经常邀请国内的名流到美国的一些公共场所演讲。她经常跟自己同道中人说,在曼哈顿不仅是一个商业的城市,而且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城市,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每到夏天,无论是富翁还是乞丐,都能在草坪上免费欣赏到世界顶尖艺术家的表演。
周励说,随着中国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无论是此前的留学生还是现在的留学生,文化心态和奋斗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她的第二部书《曼哈顿情商》则更为注重对曼哈顿这座城市,所展现出来的文化交融的状态的描写,而且,也希望通过这种对文化交融的描述,推进中西文化在深层次方面进行交流。
●“中山杯”将集中全国视线
“中山是一个近代文化名人荟萃的城市,孙中山、阮玲玉、郑观应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中外文化冲突和交流的过程中,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另一道风景。”周励说,尤其是听到自己崇拜的偶像李海鹰也是中山籍音乐名人时,更是兴奋不已。
她说,至今为止,国内的大城市中,最漂亮的路就是中山路,中山市在此时举办“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将集中全国的视线,这种来自全国的关注不仅是文学的,而且将是旅游、经济、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中山的文化建设将影响深刻,建议中山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样的盛会。
陈瑞林
新文化坐标上展开的东西方对话
◆入围作品:《家住墨西哥湾》
◆评委会评语:作者笔调是温暖的、明丽的、达观的,只因她的眼中有万象,胸中有大爱。
在北美华文文坛上,陈瑞琳充当着两个角色:评论家和散文家。她在移民美国后的17 年间,致力于对海外华文作家,尤其是新移民作家的研究和评论。她最早写评论,发掘了如今红遍文坛的严歌苓、张翎,并提携了一批文学新人,因而获得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开拓者”的美誉。
“中山的城市很漂亮,我特别想把它的美丽描写下来。”从美国休斯顿回国,中山的阳光灿烂使她备感温暖:“感谢中山为海外华侨文学做了一件大好事,推动海外华文文学,其实就是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双向交流,其意义深远重大。”
●海外游子寻找家园之书
对于入围“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散文集《家住墨西哥湾》,陈瑞林自我评价为她的海外散文三部曲中最成熟的一部,她说:“该书沉淀了我面对新世界的探奇与浮华,在定心潜居之后对新时代移民故事的重新解读,尤其是在新的文化坐标上展开了东西方的精彩对话。”有外界评论说:这是一部女人世界渴望精神突围的书,也是一部海外游子寻找家园的书,同时还是一部充满了学者智慧特异书写的书。
同为女人,陈瑞林非常关注华人女性的移民生活。她说这部书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辑中那些描写东方女人的移民故事“因为太真实,以至于我都常常犹豫要不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很怕让主人公看到了心里会难过。”
就如首篇的《女人花》。此文以花为线索,串起漂流异国的女人的命运:有被朋友连人带被扔出来以后,不甘心,先挣钱,再去把孩子抢回来的中餐馆打工妹;有从墨西哥偷渡来美,为偿还5万元偷渡费而下海的按摩女;有凭50美元闯天下,旧金山靠海的山上买了更大的房子,为的是“早起看云,傍晚看霞,晴天的时候还能看见苍苍茫茫的中国”的旧日好友;更有可称为“现代奇观”的跨国孽缘。林林总总,以此展现华人女性在海外的艰难生活。
●移民身份更能保持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陈瑞林如是归纳华侨文学的发展:“从早期的‘草根’族,到今天的科技‘新移民’,从台湾留学生文学的‘失根’之痛,再到今天大陆新移民的慨然移植,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文学变迁的内在轨迹。”她认为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始,中国文学的洪流巨波随着华人大规模移民的足迹向世界各地分流,而目前以北美最为壮观。
之所以华侨文学当中可以诞生这么多优秀的作品,陈瑞林觉得可以归功于华侨作家写作的无功利性。“在海外,没有任何的机构会给作家发工资,更没有组织上的关怀鼓励和奖励,写作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要把赚钱的时间赔进去。”几乎所有在海外的移民作家,其创作的首先冲动就是源自于“生命移植”的文化撞击,都是他们在“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边缘人生”的悲情体验,这些都是物质价值所无法给与的。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是移民身份的作家。如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陈瑞林认为,移民身份的作家有着比其他作家所无法比拟的国际性视野与独立性,这正是华侨文学所体现的优点,“米勒正是在‘跨文化’的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的夹缝中保持了一个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感,完善着作家职业应有的使命、价值和良心。”
●一直致力中日文化合流
华纯觉得,历史和今天的各种变迁都被内在逻辑串连起来,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美之滥觞。“我笔下的文字,自然触摸了日本与中国历史的千丝万缕,着眼于两种文化思想艺术的相互兼容、互识互补,发现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的华纯,从日本文化上深刻地感受到异域的差异,而更多地是一种借今惜古的情怀-缅怀深厚、优雅的中国古文化。
华纯在文革期间曾插队落户,八十年代离开上海来到日本留学。曾深造于东京大学社会教育研究学院,在日本企业工作多年。她长期向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缴纳会费,参加友好活动,深深认识到文化交流给人类、给日中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影响。华纯的许多散文都是直接进入日本的风景名胜,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各有千秋,并将人们的思绪引入更为高远的幽古情怀中,蕴含着浓浓的古中国味。
在采访中华纯谈到,为拥有更丰富的审美信息和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她不惜自己背起背包把这些日本风景拍下来。《丝的诱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号》一书中插入了一百多张彩色图片,实际上她的每一篇文章,拍摄的实景照片不止100张。例如《日本庭院探幽》,华纯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大小庭园,在杂志上精选了16张图片,而编入散文集时400多张照片只能录用6张。
●亲历海外华文作品首登大雅之堂
华纯感慨,海外华文作品一直都不太受国内重视,许多海外作家大多数作品还难以进入国内图书市场。事实上,海外作家已经迫切需要需要被一个类似摆方阵的手段介绍到国内。对于国内读者来说,也需要通过大量接触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解读别具色彩的另一世界。在《丝的诱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号》出版之前,华纯还经历过一次作品被国内大赛拒入的尴尬经验。
一直对环保理念有自己深刻想法的华纯之前曾写过以环保为主题的 《沙漠风云》。2003年的时候该书一度入围首届环境文学优秀小说奖提名,但华纯沮丧的是,评委接到上级通知,海外华文作品不得进入最后评奖。最终《沙漠风云》与首届环境文学优秀小说奖提名擦身而过。
“我在美国最大的文学网络文心网上看到征集作品消息时已是九月,正逢 《丝的诱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号》刚在上海出版并参加了2009年书展,我立刻寄出了长篇小说《沙漠风云》和这本书。”国内首次面向海外华文文学展开文学评奖,华纯显得非常高兴,终于可以看到海外华文作品能在祖国首登大雅之堂。
(记者:◎文/本报记者陈恒才禹媚 实习生 高倩荷图/本报记者明剑缪晓剑)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责任编辑: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