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宣树铮


三月五日,在紐約曼哈頓華美協進社舉行了一次“中國心.美國情”新春詩歌朗誦演講會,由《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周勵張羅主持。周勵是女中丈夫,大氣豪爽,快人快語。每次打電話來總是瓜拉松脆連名帶姓將我揪出來:宣樹錚!一愣之余,倒也倍感痛快。三月四日下午,我又被瓜拉松脆揪了出來,周勵在電話里提醒我,朗誦也好,演講也罷,反正已將我押上名單了。夜闌燈下覓句,寫了幾行,自己惡心,于是擱筆隨想。

什么叫“中國心”?那是一種歸屬。亞里斯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馬克思說:人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但我更認同卡西爾的說法:人是文化的動物。中國人是中國文化的動物。中國心就是以中國文化為終極歸屬的心。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不是有基因遺傳的因素,如榮格心理學的集體無意識所言?不知道。但一個人打小接受的文化,往往既是他的搖籃也是他的墓穴,特別像中國那樣悠久深廣的文化。非裔黑人來美國融入主流社會遠較華人容易,那是因為他們的母文化沒有像中華文化那樣綿復深邃。

心是歸屬。來美15年,但我知道我的心不屬于美國。我欣賞美國的文明,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等等。然而就像到別人家中,我欣賞這家里的屋宇陳式,家里的環境氣氛、主人的慷慨友善、他的教養、他的包容,比在自已家里感覺好。但我知道這不是我的家。中國有句古話:梁園雖好,非久戀之家。還有句俗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窮窩。別問為什么,這也是第一代移民往往會有的痛苦和困惑。是葉落歸根還是落地生根?魂歸何處?

浙江烏鎮如今已是旅游勝地,江南古鎮。二十來年前,我和幾個朋友去烏鎮的時候,它還默默無聞,要不是想瞻仰一下茅盾的故居,誰會想到去烏鎮?傍晚坐上蘇州到杭州的輪船,停靠烏鎮正是半夜。次日,走到小街上隨便一問,就有熱心的人帶著你去,也用不著買門票。烏鎮人稱茅盾為沈部長。我們還見到了一位沈部長童年伙伴,外號叫“阿烏”的老人。江浙方言稱“咬一口”為“阿烏一口”。一個小伙子說那位“阿烏”老伯小時候淘氣打架打不過人就張嘴“阿烏”。問“阿烏”老伯可是真的,他只笑笑,皺紋里堆著木訥。烏鎮不通汽車,全靠水路與外界交往。一位已進入古稀的老婆婆笑著說,她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烏鎮,沒有見過汽車。我們這幾個烏鎮的闖入者問她為啥不坐船到蘇州啊,杭州啊,上海啊去看看。她搖搖頭,哪兒也不去,在家鄉最好,出去了,怕魂會回不來的。

這也是人生的尷尬。人的一....

其餘部分請登錄後閱讀

2005-4-1上傳 http://www.coastide.com/editorNot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