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有激情、有理想、有追求的女人
——我所了解的周励

  1992年岁末的一个夜晚,我去常熟路看望因母亲病重飞回上海的周励。平时她见到我,总是高兴地叫着我的名字,可这次见到我,却递给我一份《北京广播电视报》,我不看则已,看后却感到很惊讶,我无法将报中所称的周励使我感到陌生,而我认识的周励是个对理想、对事业永远保持着少年时代就开始的那股激情;她总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对光明前途的追求。她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治学态度从来都令我敬佩;她豪爽的性格和幽默的谈吐,又常常感染着与她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的朋友。她的才干足有目共睹的。当然,她也有缺点,诸如容易激动、不拘小节等等,但绝不像海外极个别人故意歪曲的那样。
  出于对一个老朋友的真实感情,出于欲还事实本来面目的责任,更出于对共和国同龄人所体验过的生活之沉浮的感慨,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希望通过我这方面的叙述,将周励在与我接触过程中,她的所思、所想、所为告诉广大诸者,使大家对生活中的周励有进一步的了解。


   周励是个极富有理想的人,从童年开始,她就按照理想的模式塑自己的历史……
  上小学的时候,由于我们两家住得很近,所以我有许多时间是跟周励在一起度过童年时光的。
  在我的记忆中,周励的智商较一般人高,能力也较一般人强,而且她没有小心眼,在女同学中从人生事。在班级里她一直担任少先队的中队干部。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对参加各项有益的课外活动都有极大的兴趣。
  当时,我和周励都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合唱团的成员。在那里,我们经常要参加一些属于少年儿童自己的重要活动,如“六一”联欢会,外宾参观等等。每次活动,少年宫的指导老师都要求我们打扮得漂亮一些。在60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女孩能有一件毛线衣,有能换洗的两条裙子就算很富有了。我们穿着洗干净的衣服参加活动已经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了,从来也不去奢想物质上的享受。我们懂得,作为祖国的花朵,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是我们终生无憾的荣幸。我所以要提到这段经历,是因为这段铺满鲜花的童年之路在周励的生命历程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大以后,我们每次见面,她总爱把她追求理想和事业的执著精神归功于祖国三十五年的养育之恩,尤其到国外安家落户后,她的这种感情就更加强烈。
在记录她四十多年人生之路的自传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她不止一次地提到对她追求美好理想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少年宫,“青青草地蓝蓝的天,蓝天下面百花鲜,百花丛中立雕像,英雄姐姐刘胡兰。”歌词中优美的意境在周励心中化作一片绿洲,当她和表克回国探亲时,还特地带麦克来到少年宫大草坪前的刘胡兰雕像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并留了影。她一直认为,如有条件,孩子成年以前应该在国内接受教育,她说这是从自己身上得到的启示,祖国的教育是培养少年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一个人把属于自己祖国的光明美好的事物视为珍宝,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次在上海的一个夜晚,我们又像往常那样谈了很久,为了轻松一下,我提出请她弹首曲子。她慢慢地打开琴盖……当《少女的祈褥》从她的指尖下悠悠滑出时,我们仿佛随着美妙的旋律进入了超然世界,忘却了眼前的烦恼(因为这段日子里,看到她被人误解,我也感到十分压抑)。接着,她又奏起一首在我记忆中已经很遥远,但仍旧十分熟悉的曲子,是我们在少年宫一起唱的歌,“人民公社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每天早上赶着它们到池溏里……”。她轻轻地唱着,嗓音依旧很好听,没想到周励还能记得这首距今已经三十多年的歌,这使我既感动又倍觉亲切,但也因此生出些许伤感:我想到了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想到在理想和现实中磨炼过的“老三届”,再看看眼下的此情此景,真叫人焦虑不安。
但是,周励是个不怕困难的人,她的一生多有波折和坎坷,但她从未被压垮过,她靠的是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就是“前途是光明的”。这种纯洁朴实的感情,与那引起心理阴暗、玩世不恭的人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周励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她用她的智慧、她的干劲、她的感情纺织五彩缤纷的理想之梦。这次回沪前,她曾到已经解体的苏联去,就是为了圆她少年时代就向往的一个梦。《北京广播电视报》的文章刊出前,财励除了去医院陪伴病中的母亲,有时间就与我及她的姐妹聊天。我刻很清楚,一天,她让我们都别说话,接着拿出了厚厚的两大本照相簿,里面全部是她这次去独联体时所拍的照片。虽然这次她是随美国旅游团去独联体的,但从照片中却使人感到她不是一名游山玩水的游客,而是追寻列宁曾经领导过的已经解体了的苏联的足迹……
  她逐一介绍这些照片。她告诉我们,红场上的苏联国旗已经被俄罗斯民族旗帜取代,人有列宁墓前的门卫还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换岗制。她十分有趣地将卫兵换岗时一举手、一抬足的动作像制作动画片一样,一一拍摄下来。我想,如果把这些底片高速投放在屏幕上的话,一定会产生动态的效果。
  周励的行为常常跟她少年时代就珍藏的理想有密切的联系。这次去独联体,为了寻找二次大战中苏联女英雄卓娅的墓,她竟然离开了旅游团集体,独自一人走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并在卓娅墓前尽情地拍了许多照片,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有站着的、有靠着的等等,足见她对这位儿十年存留的情景是很残酷的。但是苏联人民为了缅怀这位勇敢的女儿,将卓娅雕塑像造成在套上绞索之后离开地面一霎间,那飘飘欲仙的姿态,十分优美,卓娅高昂的头向着苍天,意味着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慨。我和周励一样,也曾被英雄的母亲所写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过,所以我十分理解周励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而是儿十年来追寻英雄之路的激情在心中涌动使然。
  在所有的照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张是一群上了岁数的独联的老头、老太太站在雪地里的照片,他(她)们的帽上、大衣上已经沾满了雪花,手里拿着一些小商品或一些食品罐头之类的货物,等待与别人交换、出卖。开始,我们奇怪这些照片有什么故事(因为儿乎每经照片她都可以说出一个故事),周励告诉我们,这些为了解决生活中燃眉这急的人已经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天了(从照片上看,已是夜幕降临),多么好的民族!多么有纪律!多么能吃苦!没有一个人坐着歇着,一字排开,谁也不拥护谁……周励激动地说着,并一再强调,这个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即使现在遇到困难,那也是暂时的。她的话使我想起拿破仑军队时,这位骄横的统治者发出了“这个民族是无法战胜的”的感叹。
  当她的自传体小说出版后,她闲暇时与我谈到她生活中的儿次恋爱。她怀着欣赏、崇拜的语气谈到她所经历过的美好的情感。她说,每一次震憾的爱情,虽然在感情知觉上已经超过一般同志间的友谊,但实际上与儿位男朋友甚至连手都没有牵过。那个时代追求的是尽善尽美的意境,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升华,使人感受到爱情的高尚、纯洁、美好,至今她都不后悔曾享受过现在年轻人不一定理解的那种诗情画间般境界的恋情。
  周励写了一本自传小说并引起了争议,这本来也无可非议。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说,这不是件坏事,可是,如果对作者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就令人费解了。我认为,做人的起码道理是,不信纸他从事什么职业,应当是多谈自己了解的东西,少谈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民族的灵魂才能升华,我们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净化。
  最后,我想说的是,周励和我们大家一样,是一个有爱、有恨、有苦、有乐的普普通通的人,也是一个有激情、有理想、有追求的不平凡的女人。

杨鲁华